丁帆批评《狼图腾》价值观退化
《当代作家评论》在2011年第三期的 “批评家讲坛”栏目刊发了著名批评家、南京大学教授丁帆的批评文章——《狼为图腾,人何以堪——〈狼图腾〉的价值观退化》。
《狼图腾》出版后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200万册的国内销售量、五六亿美元的总产值),而且获得了无数赞誉:“已基本覆盖全球,成为了全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获得2007年的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等等。但丁帆却在这个被出版方认为 “没有文化差异的”、“包含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念”的动物故事中,解析出了由狼性崇拜所表征的法西斯意识形态,诊断出了反历史、反人性的文化与精神症候,他断言了《狼图腾》在重要价值立场上的反动性。以下我们选摘丁帆提出的不同观点:
一、我要回答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狼图腾崇拜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并不相同,而是背道而驰的理论原点。
《狼图腾》从反进化的角度,将“狼”请上了高于“人”位的神坛之上。也许,《狼图腾》可以在达尔文主义“物竞天存”的物种理论中找到自己的理论根据。但达尔文的“物竞天存”、“优胜劣汰”理论是针对“种群内部”的,也就是说,他将各个物种按类分开,人类是人类,动物类是动物类,植物类是植物类,也就是说,达尔文理论的原点主要阐释的是物种“种间内竞争”,而非不同类别物种之间的竞争,比如人类和兽类之间的斗争。无疑,达尔文的进化论,绝不会倒向像狼一类的野兽一边的,因为他理性地知道一个科学的常识——狼即使再凶恶狡猾,也竞争不过人类的智慧,在这场“种间斗争”中,人类终究是胜利者,至此,那种将狼捧上圣坛,而无视世界文明进化规律与常识的理论,还能有什么价值呢?人们恰恰忽略了作品中扬狼抑人的反文明和反人类价值观的可怖性和可悲性。
二、从人性和兽性的价值取向上来看,《狼图腾》全文都充满了对狼性的膜拜与颂扬,狼是神狼,狼就是狼神!甚而把近代以来中国的衰败和贫弱归咎于缺乏狼性,认为只有具备了狼性才能使民族精神强盛起来。
小说主人公陈阵经常扮演着作者代言人的角色,反反复复地讴歌狼和狼图腾,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倡扬充满兽性魅力的武功,那种为了种群利益 (上升到人类层面就是国家、民族利益)而不顾人类伦理的侵略性行径。这也和那种“种群内斗争”所表现出的“凶恶”伦理范畴紧紧相联,和其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是民粹主义相勾连。就20世纪欧洲的纳粹主义而言,其许多价值理念是与此相通的,包括日本军国主义的 “武运长久”也同样是所谓的“武功”精神的体现,他们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其思想根源也来自于用“武功”来缔造一个“大东亚共荣圈”,可谓将其“狼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动物的高级阶段的人类,把这种倾向经过放大和夸张以后,作为一种征服者和胜利者的炫耀,乃至一种审美的取向,就突破了作为物种最高级阶段的、有思想的人类的人性底线和伦理底线。从这个角度来看,《狼图腾》充斥了这样的尚武精神,无疑是对文明的挑战。
文明的发展并不否认在历史的环链中暴力和武功对社会的进化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它只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才有进步意义,而将此置于一个现代社会之中,其理论无疑就呈现出其反动性了。
三、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中,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然生态的艺术描写终究是要体现作家的人文理念的,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你的任何艺术行为都会留下“人”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对大自然的描写中,究竟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物为中心,的确是一个文学艺术的“是生,还是死”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在题材选择上瞄准了 “生态文学”,这无疑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进步,但是,怎样把握创作过程中流淌出来的价值理念,却是中国作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狼图腾》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生态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文学伦理的大转变时期,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生态伦理大辩论的兴起,也促成了一批生态小说对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的悖论进行重新思考,由此而引发的创作理念和价值理念的震动是文化进步的表现,但是,如何确定正确的价值理念就成为创作中的难题,因此,对它们重新作出既符合历史规律又有利于现实发展的理论厘定和价值定位就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