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向我开炮”让刘世龙收获爱情 扮演英雄王成

2011年06月14日 15:02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向我开炮”让刘世龙收获爱情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扮演这一角色的正是当年的长影演员刘世龙。

  记者梁巍电自北京

  往事回忆 向往塑造军人角色

  1963年12月,刘世龙正在广东仁化县拍摄王炎导演的电影《独立大队》,扮演一个游击队员。刘世龙清楚地记得,他接到了家里寄来的杂志,打开之后看到里面还有一封信。“家里给我寄的是一个电影剧本,名叫《团圆》,是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后来改名叫《英雄儿女》。武兆堤是这部戏的导演,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团圆》要开拍了,如果我喜欢,就让我演其中王成这一角色。对我来说,在外景地突然接到导演给我的剧本,还是头一次,感觉很兴奋。演员最高兴的事无非就是接受新任务,接下一部新片子。我很快就把剧本看完了,我觉得王成这个角色太好了,故事也很感人。王成的戏虽然不多,但他的分量比较重,而且是贯穿全剧的一个角色。 ”

  导演武兆堤出生在美国匹兹堡,5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岁那年,他只身去了延安,成为一名文艺兵。影片编剧毛烽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是政治部的秘书,所以他格外熟悉片中主人公们的生活。

  刘世龙很快就给导演写了回信,表达了自己对角色的喜爱之情,另外也有自己的担忧,怕承担不了这么重要的角色,因为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王成的差距很大。但在刘世龙内心,这个角色却是向往已久的,“我从小9岁参加革命,在部队做过通讯员、勤务员、文工团员,唱歌、跳舞,一切活动都是在部队进行的。所以,当我进了电影学院,真的要做电影演员了,最大的理想就是出演兵、歌颂兵。 ”

  拍戏心得 英雄也是普通战士

  当兵出身的刘世龙曾经有过很多饰演英雄的想法,他也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他也感受到了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那么,他心中的英雄王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对此,刘世龙回忆说:“这是一部重点影片,主创人员都是党组织批准的。出演王成这一角色,当时导演有两个人选,但他都觉得不太理想,所以才找到了我。但我的样子也曾被领导否决过,他们说我个子太小,只能演个战士,而王成是个英雄人物,必须要高大,必须要魁梧。后来,导演帮我争取了一下,他说他这部电影里的王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不是英雄。 ”刘世龙这时才明白,即使演英雄也要把他当成普通战士去演。

  刘世龙回忆,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置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子就烧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刘世龙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导演喊“停”,可这一想法转眼又被自己否决了。“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 ”此时的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闭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钻。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

  幕后花絮 胶片都从英国进口

  1952年初,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前往朝鲜。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行前准备,同年3月初,以巴金任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开始了从未经历过的军旅生活。

  1961年,巴金经过了多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小说《团圆》刊出后,引起了茅盾、夏衍等人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经过20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剧本终于在北戴河诞生了。夏衍还曾指示过当时的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而成的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极大轰动,“烽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电影上映后,连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观看,周总理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写出了《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

  说起这部电影的深远影响,刘世龙感慨说:“‘向我开炮’可以说是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英雄王成在喊出这句话的同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神圣的标尺,令我们崇敬,令我们在神圣的光辉中自惭及自省。 ”

  影人现状

  一举一动军人作风

  刘世龙成功塑造了王成这一英雄形象,可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他说,我不是什么表演艺术家,我只是一名战士,我能演好王成这个角色,是部队培养了我,给了我激情。多少年来,刘世龙也确实是在英雄的感召下生活。如今的刘世龙虽已年届八旬,依然有着一张健康的古铜色的脸膛,一举一动还透出军人的爽直和彪悍。出门他不坐轿车,每天都骑自行车。他和老伴逛菜市场,也和别人一样跟商贩讨价还价。由于有一副好身板,刘世龙现在仍常在一些影视剧中出演角色。中宣部、公安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电影《任长霞》,刘世龙就在片中饰演了一位送锦旗的老大爷,虽然总共只有4场戏,但刘世龙却演得一丝不苟,“为英雄配戏,我什么都愿意做。 ”

  相关阅读

  刘世龙的非常爱情

  2002年7月的一天,正在江西南昌参加演出的刘世龙,接到一个女子打来的电话,“刘老师,我终于找到您啦!您在电影《英雄儿女》中塑造的王成形象,影响了几代人,我是在英雄王成的陪伴下长大的。 ”女子最后说:“我相信您是一个很好的人,是我心中的偶像。如果您不嫌弃,我愿意做您的人生伴侣。 ”电话让当时已是72岁的刘世龙感到很突然,虽然他的影迷多得数不清,但是还没有一个人这样大胆直率地向他求爱。刘世龙很理智地告诉对方:“你崇拜的是英雄王成,那是我40年前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我们年龄相差30多岁,还是做朋友吧。 ”

  此前,刘世龙有过两次婚姻。 1954年,他与一位同学结婚,最终因感情不和,于1962年离婚,儿子刘小龙随他生活,长大后入伍从军,不料1990年死于车祸,年仅36岁。刘世龙第二次婚姻非常甜蜜,妻子莽双英是蒙古族舞蹈家,曾担任吉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他们于1966年5月1日结婚,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但不幸的是,莽双英突患白血病去世。

  从南昌回到长春后,没过几天,刘世龙收到了“打电话求爱”的女子常家瑞的一封长信。刘世龙并没有马上接受常家瑞的求爱,但过后两人一直保持着信件来往。后来,家在太原的常家瑞专程赶到长春,见到刘世龙之后说:“我没有看错,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就是生活中的你! ”2003年5月中旬,刘世龙到重庆演出,当时正值“非典”,演出中途停止,他赶到太原与常家瑞会面。同年6月17日,73岁的刘世龙和39岁的常家瑞手挽手走上了红地毯,收获了一份非常时期的“非常爱情”。

  经典影片:《英雄儿女》

  上映时间:1964年    访谈人物:刘世龙

  顺便说说《英雄赞歌》出自谁手?

  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之后,《英雄赞歌》终于在曲折中诞生。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观众信以为真地认为“王芳”就是《英雄赞歌》的“作词、作曲”。几十年之中,她几乎完全成为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起初,导演武兆堤把作词的任务交给了编剧毛烽。可毛烽在作词上并非导演想象的那样得心应手。于是,武兆堤和作曲家刘炽一起拜访了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的夫人吴翔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写《英雄赞歌》的时候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人一起来家里拜访公木,请他写歌词,被公木拒绝了。但实在架不住几个人反复相劝,公木终于答应下来,并以最快的速度写了4段歌词。

  拿着公木一晚上写出的歌词,刘炽却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英雄赞歌》就这样诞生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