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0年京剧振兴之路(2)

2010年12月30日 14: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用音像留存艺术,启迪未来

  2007年7月9日,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在北京举办庆祝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胜利完成座谈会,宣告这项历时21年、容纳460部剧目的浩大工程圆满落幕。

  经历十年浩劫后,大量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相继谢世,他们卓绝的表演艺术无法再现于舞台,而且往往连能够基本得其精华的传人都没有留下。硕果仅存的几位或因年事已高,或因经受劫难身被残疾,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未能得到充分继承。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倡议启动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选取现存的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表演的录音资料,由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京剧演员按这些录音配戏表演,并通过电视形式拍摄制作成音像制品。

  根据这一设想,天津市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名义组织了一个临时的工作班子,延请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张君秋担任艺术指导,委托他组织专家,探索性地从存世的大量京剧名家的唱片与录音中选取重要的剧目和较完好的声音资料,由当代京剧演员为录音配演,制成光盘。

  “首先是收集录音,大部分是从电台收集来的,还有一些存放在研究机构和艺术家、收藏家手中。没有用行政手段,需要一家一家地去跑,去借;然后组织班子,配像的演员主要从大师的中青年弟子、传人中挑选,导演、音响师一般都是聘请老艺术家或者曾经与其有过密切合作的人担任。”参与该工程的天津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刘连群介绍。

  “没有专门的领导班子,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没有自己的演出团体和录音录像设备,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我们面对的主要困难。”刘连群总结。后来,工作组的成员们逐渐摸索出“平行流水、立体交叉、分细包干、各负其责”的工作方式。“这项工程先后涉及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可谓群策群力。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很多艺术家为了这项工程鞠躬尽瘁。张君秋先生就是在前往录音现场的路上去世的。”

  音配像工程共收录了1905年至20世纪末115位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其中不少是堪称绝唱的合作演出,给后人留下了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剧目资料。“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不做这件事,现在已经做不成了。很多老艺术家已经不在了。”刘连群说。

  与“音配像”不同,由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组织实施的“彩霞、晚霞工程”则是针对当今戏曲舞台上一批德高望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成长于新中国的中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他们摄制电视纪录片,留下他们精湛的技艺,记录他们宝贵的艺术经验。

  这项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一期工程到2002年10月胜利完成,为32位老中青京剧表演艺术家摄制了电视专题片。2003年2月,二期工程启动,又为60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制作了专题片。其中既有耄耋之年的京剧名家李玉茹,也有孙正阳、赵麟童、童祥苓、张春孝、寇春华、宋长荣等菊苑耆宿;既有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孟广禄等当红明星,也有刚刚从“青研班”毕业的新秀。专辑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艺术家本人“谈戏说艺”,讲述学戏和演戏的心得,穿插精彩表演片断,并附上小传介绍其艺术生涯;二是艺术家的代表剧目集锦。

  多项赛事百花齐放

  1995年12月,文化部在天津主办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艺术节上,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获得唯一金奖,湖北省京剧院的《徐九经升官记》获银奖,江苏省京剧院的《西施归越》、天津京剧院的《岳云》等获铜奖。此后,每三年一届的京剧节,成为促进京剧艺术继承发展的有力举措,成为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江苏省京剧院的现代京剧《骆驼祥子》、北京京剧院的近代京剧《风雨同仁堂》、上海京剧院的《贞观盛事》、湖北省京剧院的《法门众生相》、天津京剧院的《华子良》、南京京剧团的《胭脂河》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脱颖而出。

  2008年,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山东济南举行,共有来自全国40多个参演单位的37台新创剧目参与演出,其参演剧目之多、演出规模之大均创下了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纪录。文化部从中选调了15台优秀剧目进京演出,参加庆祝改革开放30年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活动。

  为了配合人才培养,开辟拓宽京剧市场,古老的京剧艺术也借助现代传媒向更广大人群展示了动人魅力。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自1987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于魁智、孟广禄、张建国等京剧名家正是在大赛中获奖并成为名角儿;2001年10月8日,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联欢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2004年,首届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开赛;2010年,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举办。“现在看来,青京赛、学京赛、童京赛、票友赛已经形成循环,每4年举办一届,每年都没有轮空。”郑重华高兴地说。

  五年扶持计划显成效

  2005年,李长春、陈至立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并对其加大保护和扶持力度。2005年11月10日至30日,文化部对27个省区市的37个京剧院团进行了全面评估,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并拟定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设立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专项资金,以每5年为周期对京剧院团实行保护和扶持。第一期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一期实施期间,重点扶持了11个京剧院团的15台京剧新剧目创作,其中《成败萧何》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下鲁城》、《飘逸的红纱巾》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成败萧何》、《郑和下西洋》、《下鲁城》、《白洁圣妃》、《护国将军》、《飘逸的红纱巾》、《铁道游击队》7台剧目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曾侯乙》、《靺鞨春秋》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同时,一些重点京剧院团还进行了探索性、实验性的京剧创作,如北京京剧院演出的小剧场京剧《昭王渡》、上海京剧院演出的外国名著改编京剧《圣母院》等。

  5年来,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47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106台,演出11387场。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努力开拓市场,共演出13930余场,并进校园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150万人次,还通过讲座、互动等方式,提高了青年观众对京剧艺术的认识和热爱,培养了一批青年京剧观众。

  《规划》实施期间,文化部艺术司举办了两届京剧表演培训班、一届京剧导演培训班和周信芳艺术流派研习班,共有来自全国28个国家、省级重点京剧院团的100多位演员和导演参加。同时,通过由院团申报项目再予以资金扶持的方式,支持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实施了多样的京剧人才培养计划,举办人才培训班近300班次。

  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赴境外演出百余次1009场,足迹遍布美国、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智利、阿根廷、埃及、澳大利亚等31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李少波表示,《规划》的实施,绝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添置设备,而是从剧目生产、院团管理、人才培养、拓展演出等多方面给院团提供了激励和帮助。“忙起来、活起来、好起来、富起来,这是近年来院团上下有目共睹的变化。”

  沈阳市京剧院是这11个院团中唯一的地市级院团,该院副院长王均海欣慰地说:“现在剧院的人才梯队已经逐步完善,经过这几年的培养、选拔,已经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21岁的青年演员队伍。如今,我们演大戏不用再向外面借一个演员。”

  夯实基础,明天更美好

  面对这门日益焕发勃勃生机的艺术,从事京剧事业的工作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忧思。“育戏育人,是戏曲发展的根基。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已经下了很大力气,尤其是对中青年演员的培养,但是对一老、一小这两头还不够重视。”林瑞康解释说,学戏很苦,需要从小练功,但成材率不高。能够投身戏曲并一直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这直接导致了高等院校和戏曲院团选拔人才的基数小。她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在中专阶段对学生给予补助、奖励,甚至减免学费,无疑将会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何况,这些孩子本身也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纪。

  对此,曾经长期负责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工作的郑重华介绍:“中国戏曲学院每年招生550人左右,京剧表演专业不足1/10。由于考试门槛比较高,该专业的报名人数比较理想的情况也就是200余人。学院也曾经尝试走下去发现生源,或者扶持地方的戏曲中专教育,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还有很多老一辈戏曲工作者,他们没有赶上好时候,很早就退休了,空有一肚子戏没出来,拿着较低的退休金,生活并不宽裕。还有一些早年曾经跟艺术大师有过密切接触或合作的人,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是见得多、懂得多,对艺术大师了解得多。这些人是中国京剧的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尊重、关心和学习、挖掘。”林瑞康说。

  张关正则强调了树立正确艺术观的重要性。“所谓艺术观,核心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满足观众的需求重要,还是迎合个别权威重要。”他说,一些著名流派在初创之时,都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青年演员不仅应该提高技艺,也应该学习前辈开门立派的那种锐气,为了发展和追求艺术,不怕挨骂,保持艺术家的良心。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20年来,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得京剧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只要有人在、有传承,京剧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张关正说。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