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金山》作者反击“抄袭”指控:知道策划者是谁

2010年12月26日 14:5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授权本报国内独家刊载专访

  《金山》作者张翎反击“抄袭”指控

  编者按

  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小说作者,她的另一部小说《金山》曾在海内外获得多项大奖,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然而,今年初有人在网络上指控张翎的《金山》抄袭了几位加拿大作家(多数是英文作家)的作品。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张翎首次接受《环球华报》记者黄运荣的专访,并授权由本报在国内独家刊载部分访谈内容。

  2010年7月,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创下了6.6亿元人民币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也让原著作者、华裔女作家张翎走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了媒体的焦点。最近,张翎却因网友“长江”在网络上发文指责其代表作《金山》为“搅拌式抄袭”而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对此,张翎发表声明,称 “将委托律师,以法律途径来合法而正当地捍卫一个作家的清白”。

  《金山》卷入“抄袭门”

  张翎创作的《金山》,2009年7月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描述一个家族五代人命运的华工历史小说,在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张翎也因此获得了包括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大奖、红楼梦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而且,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该书卖出了包括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国的国际版权,成为当年书展上的一大新闻。

  11月16日,一位名叫“长江”的网友在网上发博文,称《金山》抄袭剽窃自加拿大几位华裔作家的英文作品,并指出,这些作家的几本英文小说全都没有被翻译成中文,中国国内的读者和评论界对这个群体的存在及他们的作品鲜有了解,因此,张翎利用了这些华裔作家不懂中文,而国内读者又不懂英文的弱点,巧妙地钻了这个空子,创作出《金山》来。几个指被抄袭的作家和作品,包括郑蔼龄(Denise Chong)的自传体文学《妾的儿女》、李群英(Sky Lee)的《残月楼》、崔维新(Wayson Choy)的《玉牡丹》、余兆昌(Paul Yee)的《金山故事》等。

  此文出现后,多家媒体、多位海外学者以及多家买了《金山》国际版权的出版商,都通过邮件收到类似的帖子。而从网络上来看,其实,早在这篇博文之前,类似内容的帖子已在左岸文化、榕树下等论坛被贴出或转载。据“长江”本人说,今年7月曾经把第一篇文章给了方舟子登在“新语丝”上,之后在左岸文化上也被热议。而他当时提到自己的本名叫Robert L。

  而12月1日“长江”还在其博客上回答了为何面对网友要求进一步指证迟迟不发声的原因,他的理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可以贴中英对照600页码证据的地方,但是其他独立评论家也已经在准备研究是否抄袭的问题”。他还声称,已经聘请律师行,“如果张翎不敢起诉我,那么我不排除在中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起诉出版《金山》的国内出版社和作者。这场国际官司我打定了”。

  张翎声明回应“抄袭门”

  对于接踵而来的指责和质疑,张翎先是表示无奈,坦言“人在流言面前,实在很无奈,尤其当指控你的是一个没有真实身份的‘虚空人’”。12月6日,张翎发表严正声明,回应新书涉嫌抄袭的指控,她强调以化名方式指控诋毁一个在加拿大知识产权办公室注册过版权的作家的做法,超出了正常文学批评的范围,并同意由出版方全权处理此事,不排除下一步起诉对方侵犯名誉权的可能。她希望所有牵扯进去的人在读到《金山》英文版时,再作出理性和客观的结论。

  而近日在接受《环球华报》的独家采访时,张翎也透露:“我当然知道始作俑者是谁,这在海外文坛圈子里是个公开的秘密。尽管此人已经把一个常识性的文学问题演变成了对我个人的持续性偷袭。一个人怎么可能没完没了地注册,然后上贴?应该是好几个人一起完成的。也应该是有组织地做这件事的。”

  对于此事,作为张翎《金山》一书的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表示,加拿大华工苦难是公共领域知识,是人人可用的素材,即使同属文学虚构的创作,灵感启示,互相生发,也是文学发展的动力。至于到底有没有抄袭,韩敬群认为这本身是个学术问题,可以由权威机构论证。

  而“长江”文中提及的两位加拿大作者郑蔼龄和崔维新,两位不懂中文均用英文写作的作家都表示未读过《金山》,无法就具体是否抄袭进行评价。崔维新说,普遍性的情节如果有雷同的话并不能算抄袭,不过,具体的情节如果雷同的话才可能算是抄袭。(以上文字由翁小筑撰写)

  -张翎访谈

  一起精心策划的攻击事件

  黄运荣:一位以“加拿大学者”、“90级复旦学子”、“长江”等化名的举报者,以博客发帖、电子邮件群发媒体记者信箱、向出版社寄发举报信等方式,举证你的作品《金山》涉嫌抄袭一些同题材中英文小说。从这位举报者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她)对你十分熟悉,你认识这个人吗?

  张翎:这是经过精心设计酝酿的一起攻击事件,最早在今年年初就开始了。后来这篇帖子变换了多个网名在多个网站刊出,似乎我每在中国国内文坛得一次奖,攻击声势就加大一号。但一直都没什么人跟帖。直到今年11月份,大量的跟帖雨后春笋似地突然出现了,于是这件事被炒到了台面。同时,多家媒体,多个海外学者,多家买了《金山》国际版权的出版商,甚至连与此事毫无关联的海外作家朋友们,都通过邮件收到大同小异的帖子。大家的印象是:这个人实在是肯花心思啊。

  这些帖子对我,我先生,我远在温州的父母和兄嫂,我的朋友,和欣赏我作品的评论家们,进行了不堪入目的个人攻击,甚至细到某一年我经历过的一次手术。那种细节的描述,绝不是一个所谓“不认识也不是圈子里”(Changjiang语)的“90后年轻复旦学子”所能具备的。多年关注新移民文学并卓有建树的评论家陈瑞琳女士很快做出了这样的推理(见文心网):

  1、 此人非常熟知张翎的个人信息,包括她的家庭和朋友;

  2、此人熟悉张翎的一切作品,并有能力阅读大量的加拿大英文小说;

  3、此人熟知海外华文文学圈子里的信息,包括如陈公仲老师这样的评论家;

  4、此人对张翎有着刻骨的嫉恨。

  我当然知道始作俑者是谁,这在海外文坛圈子里是个公开的秘密。尽管此人已经把一个常识性的文学问题演变成了对我个人的持续性偷袭,但是,坦率地说,直到今天,我对他(她)都是心怀怜悯。我是一个作家,我可以推测这几个月他(她)一定不幸福,或许他(她)一直就不幸福,一个生活幸福、对自己具有自信心的人,是不会这样持续地对另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如此阴暗的兴趣的。他(她)制造了一个泥潭,但在这里边满身污泥的,不仅是我,还有他(她)自己。我很难想象他(她)的名字浮出水面的情景,我知道那将是多么痛苦而耻辱的事。所以我对自己说:泼到我身上的泥水,等到《金山》的英文版出来时,必将彻底洗清。而他(她)呢,我宁愿他(她)永远不要浮出水面。

  指控者提不出确凿证据

  黄运荣:这位匿名举报人指控你的作品《金山》抄袭剽窃几位加拿大华裔作家的英文作品,指你利用中国读者不太懂英文的弱点,巧妙地钻了空子,“创作”出《金山》来。你认为这位“长江”的指控成立吗?

  张翎:这绝非是对一本书的学术讨论。首先,发帖人的身份在时时刻刻地变换,却一直是匿名和化名的。这个身份直到最近媒体关注了,才最后固定为“复旦学子长江”,可是这位“长江”只存在于虚拟空间里。

  我也一直期待着据说既懂英语又懂汉语的指控者在这几个月时间里能够提供确凿的文本比对,任何一起抄袭案子都需要必然的文本对比的,既然他(她)把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攻击我上,那么我想他(她)最应该做的首先是摊开书提供比对,但是很遗憾,直到现在指控还是停留在几个月前的水平上。

  《金山》描述的是一段横跨一百三十多年的加拿大华工历史,而历史题材必定会涉及一些公共史料,这是一般的写作常识。比如修铁路,当男佣,由人头税和排华法案而造成的家人分离,与印第安族裔的关系,华侨支援中国国内抗战,等等,那都是当时加拿大华工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历史资料不是某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专利,而是大家的共享资源。如果“长江”的抄袭理论成立,一个作家写过了抗战中发生的烧杀奸劫,别人就再也无法涉足这个题材了。一个人写过了“文革”中的政治迫害,别的人就再也无法书写“文革”了。以此推理,很多历史小说都无从写起了,作家只能写自传,即使是自传都有可能与别人的生活发生重叠之处。

  黄运荣:您是否认识帖子中提到的那些加拿大华裔作家,并读过他们的作品?

  张翎:除了葛逸凡大姐,我不认识任何人。葛大姐几个星期前还见过面,谈笑风生,完全没有和我提起任何关于“抄袭她小说”的话题,也不是帖子上提到的“卧床不起”。“长江”列出的书单里,我大部分没有读过,是因为我多年用中文创作,不是很关注加拿大作家(无论是否华裔)的英文写作。我读过的书目,都已经列在《金山》附录里了。

  黄运荣:据说你说过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和“隐身人”对话,是什么使你改变了初衷的?

  张翎:对这场持续的个人攻击,我克制隐忍了很久。但是海外作家朋友们一再鼓励我站出来说话,尤其是当攻击人的身份终于由法律手段证明是子虚乌有的时候,因为通过我自身的遭遇,可以唤起文坛读者还有大众媒体的警觉,使得那些因为个人原因对他人进行肆意诽谤攻击的人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能变得狭窄起来。尽管对我来说,无论是开口还是沉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请大家给我一些空间,回归到我写作所必需的安静状态。除却这个采访,我不会再对此事,做其他的回应。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