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不是哈姆雷特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如今被导演陈凯歌重新诠释的电影版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赵武为族人复仇的故事被人誉为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而这个最早见于《左传》的单一故事,被后人不断地改编,时至今日依然拥有足够的生命力,依然能够震撼人心。它究竟何以经久不衰,它的魅力又在哪?该如何看待故事中人物的“忠义”行为?
其实,“赵氏孤儿”曾在2003年10月的北京掀起过一阵热潮,当时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今天你看《赵氏孤儿》了吗? ”由金海曙当年改编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也被评论家们称之为“近10年来中国话剧舞台上最杰出的悲剧”,他同时也是长篇小说《赵氏孤儿》的作者。
日前,金海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赵氏孤儿”故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新旧“赵氏孤儿”的忠义情结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简略。在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中才有详细记载。到元人纪君祥这里,这个故事更加具有戏剧张力。
杂剧《赵氏孤儿》中赵氏一家三百口惨遭奸佞屠岸贾的诬陷和诛杀。为了赵氏孤儿的安全,一批舍生取义的壮士牺牲了。剧中,无数人为了赵氏孤儿的存活贡献了生命,最终赵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仇。这原本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而故事里的屠岸贾是个彻头彻尾的恶魔,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正义得以伸张,正义战胜邪恶势力展开。整个故事被冠以悲情,是因为中国人的观念里,子子孙孙前仆后继的斗争、最终战胜了邪恶才是圆满的结局,而悲情就表现在这种对“血亲”的文化认同。
在2003年的话剧《赵氏孤儿》中,编剧金海曙重新定义了赵氏孤儿的悲情——“不管有多少条人命,它跟我也没有关系! ”屠勃(赵氏孤儿在话剧中的名字)同样用毅然决然驳斥了忠义。金海曙在采访中这样说,忠义不是那一版话剧和小说要探讨的问题。当时,他创作上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就是要表达一下“反封建”这层意思,现在他仍然这样想。在中国反封建,可以反一百年,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人们对话剧版的结局评论更多的是:这似乎才更为符合当下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然而也有评论表示,“赵氏孤儿”这种只有现在才有的人生抉择割断了真实的历史。但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人们却有了一个通过历史观察自身的参照。
金海曙:别用道德推测文学或戏剧
今年12月初,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风靡影院。观众普遍表示电影的前半部分很好看,后半部分不尽如人意。陈凯歌也曾经表示,为了让这个故事情节更加圆润,他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让整部戏更加具有陈凯歌式的“人文关怀”。
日前,金海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影版《赵氏孤儿》的程婴换子这一情节是第二关键点,这是分水岭,全剧基础。形势所逼无奈献出孩子,这说得通,但最终却使全剧崩溃。此事绝不可是误会,也不可阴差阳错。必须是主角主动选择,否则人物将自相矛盾。随后情节无论怎样发展,全部快意恩仇都将变成一个人的复仇,和赵氏无关了,格局变小了。
记者:赵氏孤儿最终到底是复仇还是谅解,很多人会比喻类似《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您觉得赵氏孤儿到底应不应该复仇?
金海曙:赵氏孤儿是否应该复仇,是一个伦理问题,不是文学问题。和哈姆雷特其实也没多少可比性。这个问题,其实应该由伦理学家来回答,那也是一门专业。作为一个编剧和写小说的,我个人认为,在这个故事里孤儿复仇与否,并不构成这部戏的要点,可复可不复,结果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记者:忠义,是中国人的一个标签图腾。有人这么说,但是在《赵氏孤儿》里,这个图腾似乎被亲情所动摇,当两者冲突,究竟该如何抉择呢?
金海曙:忠义是中国人的标签图腾吗?对此我缺乏研究,但持疑问态度。中国古书和流行的看法里,确实多讲忠义,但我猜这是因为,在中国,真正的忠义几乎是永远的奢侈品,很匮乏的,不忠不义的事情倒是随处可见。忠义和亲情冲突的问题,也属于伦理学范畴。但这个问题让我想,我们什么时候不从道德上来推测文学或戏剧的时候,文学和戏剧的处境可能会变得好一点。
引起共鸣的是超越时空的精神
今年11月份,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推出了围绕“赵氏孤儿”故事母题汇编的一本文集汇编《赵氏孤儿》。编辑田青松说,这个故事拿到当下依然在被人们讨论,是因为精神是超越时空的。能够呼唤人们激情和共鸣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所能展现的那种精神。当人们远离血与火之后,就会对生死以外的精神充满感动,因为显然我做不到,而故事中的那个某人,他做到了。
田青松说,看上去这个故事历来的版本都是头重脚轻的,倒是陈导演一句“我还是别翻身了”意味深长。导演给出的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权力的威压,如果一种态度很古怪地被所有人一致奉若神灵,那其中一定蕴藏着巨大的未知的危险。电影《赵氏孤儿》是再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评说,但不要把它当做独裁统治下的政令。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还是不要贸然站到审判席上去对“赵氏孤儿”说应该怎么做,这样,文学作品才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他表示,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可能还会继续,当忠义成了奢侈品,这个故事还会继续发出自己的光芒。 记者 宋波鸿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