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程婴,能像片中那样吃上面条吗
蠓和姬蜂的刺真的能杀人吗
瘦驼 据科学松鼠会
葛优主演的贺岁大片《赵氏孤儿》正火着呢,作为一个研究生物的电影爱好者,在影院里进行生物鉴定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赵氏孤儿》虽然只是一部自然景观戏份不多的历史戏,其中仍然出现了几处生物学亮点,让我感觉自己的电影票钱没白花。
葛大爷吃面,早了500年
作为一种生物,整部戏里戏份最多的除了人,怕就是小麦了。赏过本片的看官可能有点儿纳闷,片里的确并没有出现过麦浪滚滚的场景,但是那无处不在的面条,却让人看到了银幕之外的片片麦田。
葛大爷饰演的程婴,一亮相就在呼噜呼噜地吃面条。妻儿惨死后,程婴一个大老爷们是靠面馆里的面汤养活了赵孤。赵孤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程婴哄人家的办法就是请孩子下面馆吃面条。
鉴于搜孤救孤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而晋国的疆域正是今天的山西一带,用今天山西人的生活习惯反推回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山西人,真的能吃上面条吗?
小麦并非我国土著的粮食作物,起源于中亚,经新疆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不会早于四千年前。在程婴所处的春秋时期,小麦已经比较普及了,《左传》记载,当时温、陈、齐、鲁、晋地都是小麦产区。
但有了小麦就能吃上面条吗?这中间还差很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面粉加工技术。小麦的精加工方法并没有随着它同步传入中原地区,麦子长期以来只是用来蒸制“麦饭”,也就是脱粒去壳之后直接食用,顶多粗磨或者舂成粗粒。
一直到宋代,苏轼在他的诗中仍然写到“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可见所谓的“粒食”,几千年来都是民间吃麦子的主要方式。磨面成粉,长期以来是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之后近一千年,公元480年,北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赏赐京城耆老,其中面粉与蜂蜜、锦缎和免徭役同列。
我们今天吃的烧饼,是自唐朝重新从西域引进的“胡饼”,而面包更是直到利玛窦时期才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
那面条呢?“面条”这个词首见于宋代的文献中,而据考古人员推测,东汉时期的“汤饼”或者“煮饼”是最早类似面条的食物。也就是说,赵孤要想吃上一碗面,至少要等上五百年。
鸭脚木,原是热带植物
在影片里,两千多年前的城郭,绿化相当不错,许多院落的门口都种着花草。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柱长着手掌一样黄绿相间叶子的植物。
喜欢摆弄花草的看官可能看出来了,那不是鸭脚木吗?鸭脚木也叫鹅掌柴或者鹅掌藤,是五加科鹅掌柴属的植物。这种常绿植物,现在倒是大江南北都能见到,是常见的室内盆栽。
不过它原本是热带植物,老家在南洋诸岛,野生的在我国只见于广东福建。
两千多年前的晋国能不能养活鹅掌柴还真是一个问题。对了,影片中的是花叶鹅掌柴,学名Schefflera odorata cv.Variegata。
蠓和姬蜂都杀不了人
要说全片中戏份最重的生物,绝不是人类,而是那只“箭蠓”,如果没有这只小虫,搜孤、救孤就变得不太可能,至少没有如此戏剧的开场了。
在片子里,“箭蠓”被设定为一种嗜血的小飞虫,能向动物体内注射迅速致命的毒剂。
而现实生活中,蠓的确存在,它是苍蝇蚊子的近亲,同属双翅目。现实中的蠓也的确嗜血,大部分以吸血为生,只不过它的体型很小,最大不超过5毫米,通常只有1~3毫米,因此俗称“小咬”。给人造成的主要麻烦是痛痒难忍,传播丝虫病。
然而片中出镜的却不是蠓,而是替身姬蜂。
姬蜂是蚂蚁和蜜蜂的近亲,属于膜翅目昆虫,是膜翅目中的美人。它们长着长长的触角,细长的腰身,看上去十分妖冶。不过一般来说,它们的个头也都不大,最大不过四五厘米长,一般都在一厘米左右。最为人称道的是雌性姬蜂肚子末端都长着长长的“刺”,有时候刺的长度能占到体长的一半。
但跟蜜蜂不一样,这根刺并不是用来蜇人的,它是姬蜂的产卵器,用来刺穿厚厚的树皮或者泥土。它们要找的理想产房是其他节肢动物的幼虫或者蛹,也就是说,姬蜂实际上是一类寄生昆虫。当它的卵孵化,幼虫便会以寄主为食。
为了避免寄主的免疫系统毁掉自己的卵,有些姬蜂甚至会把一类称作DNA多态病毒(Polydnavirus,PDV)的病毒,连同卵一起注射到寄主体内。这种病毒会抑制寄主的免疫系统而不杀死它。但是现实中既不存在以哺乳动物为寄主的姬蜂,也不存在能秒杀寄主的姬蜂。
还有一个涉及生物却并非生物话题的考据,这就是影片中的骑兵脚下踩的马镫。马镫的发明不早于公元2世纪,公认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也已经是赵氏孤儿之后一千年的事儿了。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