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程婴救孤》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之种种演变
到了元朝,纪君祥把这个历史故事成功改编成了剧本《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该剧原型基本来自《史记》。年代久远,他不可能得到更靠谱的口述传说,且史记已成史宗,加以戏剧家无需以信史为标准,所以按需要进行了合理虚构。故事的可读性增强了,离事实却越来越远了。
这部与《窦娥冤》齐名的杂剧做了如下改动:程婴不再是赵朔旧友,成了依附赵家的医生。他找到的婴儿替身,也不是随便从哪里偷来的了,而是他自己的儿子。他把赵武以自家儿子的身份过继给屠岸贾当儿子,改名屠成,给了赵武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也充分证明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赵武长大后,程婴以连环画的形式把事件来龙去脉告知赵武(《岳飞传》中,王佐自断一臂,化名“苦人儿”,也是拿着图片去找双枪将陆文龙讲述事情原委,可见互抄细节古已有之)。
剧本中,赵武的母亲说:“妾身晋室公主,被奸臣屠岸贾将俺赵家满门良贱,诛尽杀绝”,程婴则说:“自家程婴是也,原是个草泽医人,向在驸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已经是典型后世思维方式和叙述方式了。
经过篡改的故事,感染力更强,它迎合了观众的内在需求,没几个人愿意做程婴,但谁都希望有程婴这样的朋友。其影响远远超过《史记》,一经问世,便广为传播。至今京剧、秦腔、话剧、豫剧、越剧、潮剧等几乎所有剧种都有演出。
1731年,法国传教士马约瑟将其翻译成法文,在本国报纸上连载。1753—1755年,法国文豪伏尔泰根据马约瑟版本进行了改编,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据说盛况空前。随后,英国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的本子重新改编,亦名《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反响。《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其中表现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与西方价值观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感强烈冲击了观众的心灵。在东方世界,真正勇于自我牺牲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但毕竟体现出其某一侧面。
有人将《赵氏孤儿》与享誉西方的名剧《哈姆雷特》相比。看上去,二者都是养子弑父,其实差异很大。前者鼓励牺牲,不惧血腥,主人公与其说是赵武,不如说是程婴和公孙杵臼。后者则描摹人性冲突,强调反思与踌躇。《哈姆雷特》是悲剧,《赵氏孤儿》则是悲壮。
就这样,一则来历不明的故事,经过各种形式的强化、改编和传播,终于成了东方精神的一个符号。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