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凯歌导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等联袂主演的电影《赵氏孤儿》目前正在全国上映,掀起一股观影热潮。这部改编自经典的电影,是无敌?还是无极?观者热议,是褒?是贬?且听大家七嘴八舌,各说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给力观点。
最给力的角儿不是面孔,是演技
清清小雅
看《赵氏孤儿》前,心想这部电影肯定要比那个蒙太奇的《无极》好懂,毕竟《赵氏孤儿》的故事人人皆知,内容跌宕起伏,悲壮情浓。可在看电影时,尽管剧情逼得你想掉泪,但一看见葛大爷标志性的颧骨和小龅牙,还有那一口“京片子”腔调,让你怎么都感觉这个程婴就是冯氏笔下的喜剧人物。可悲,一个号称“影帝”的角儿,什么角色都演得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
或许是咱不厚道,看个大片,还专挑毛病,人家陈导用几年的时间,耗费巨资和心血拍出气势恢弘、震撼心灵的大片,咱却不能严肃正统地去观看,还要释放笑声,的确不够意思。陈凯歌说:“拍《赵氏孤儿》最大的挑战是保证观众在银幕前看见葛大爷不笑场。”这挑战也太小儿科了,从一开始葛优吸溜着吃面条,影院里就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没办法,这葛大爷太有喜感了。
阴险狠毒的屠岸贾派心腹大将军韩厥逼着庄姬夫人交出孩子,站在夫人身后的程婴怀里紧紧抱着装有婴儿的药箱,担心孩子落入奸人手中。葛优的这个侧身保护孩子的动作,就好像害怕别人抢他手里的糖果似的,没有面对千钧一发时刻的果敢智勇,却显示出一副顽劣的表情。本来是一个让人很揪心的场面,但让葛大爷演绎得你不想大笑,都忍不住得“嘿嘿”两声。
葛优擅长演绎小人物,但他已被喜剧的框架所拘囿,面对不同的角色,似乎只是换身戏服而已。戏中的角色需要演员来诠释人物的骨感灵魂,更需要用演技打动观众。整部电影演完,无论是面对妻儿被杀的肝肠寸断,还是为了赵家后代而牺牲自己儿子的义士之举,抑或卧薪尝胆“杀心”的经年复仇计划,葛优的面部神经始终都紧绷着,一气呵成,如果不是跟着剧情走,你真看不出他到底要呈现给观众一种怎样的情绪表述。反倒是在屠岸贾灭门赵氏家族的那段情节中,相国赵盾的两位门客拼死护主逃出重围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不知名的演员,用自己的神情和演技,将战乱杀戮时的勇敢、忠诚,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不禁潸然泪下。
演历史正剧,葛优真的太富有喜感的力量了,再加上他那种火烧眉毛都不紧张的京腔葛式语言,让人觉得他是披着古装戏服在演“贺岁喜剧”。每年贺岁片里都有“贺岁帝”葛优的身影,尤其是最近的贺岁档,他更是在三部片子里穿越不同的年代和人物角色,也难怪让观众对他的面孔产生审美疲劳了。《赵氏孤儿》被称做陈凯歌继《无极》之后的雪耻力作,影片的确不错,陈导也用他的新意改编诠释了这部经典史剧,但就是被葛大爷的“喜庆”把悲壮浩荡的气势给搅和了,让我们沉浸在“悲喜交加”之中。最后将片尾两行遒劲有力的大字“最狠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稍微变动一下———最给力的角儿不是面孔,是演技。
请允许陈凯歌阳春白雪
李啸洋
《赵氏孤儿》是悲剧,许多人怀疑它在贺岁档里的不讨喜。剑不走偏锋不叫陈凯歌,许多地方首映之日便一票难求———电影荒腔走板成功了。
在电影前半段,王学圻将屠岸贾身上的狠劲儿发挥得淋漓尽致。屠岸贾是一个奸角,在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中手段残忍,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在电影后半段,屠岸贾的爱恨观念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认赵孤做义子,还亲自教授武功,即使怀疑其真实身份,也要在战场上杀敌救子,身上充满了人性光辉。
网友戏称电影前半段很“无敌”,后半段很“无极”。观众对人物的质疑同样体现在程婴身上。影片花费了相当篇幅刻画和铺垫程婴这样一个小人物,程婴无意中卷入一场政治争斗,出于善良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了赵家,结果直接掉进了漩涡的中心,从此背负了一座精神炼狱。他的心理变化也颇为明显,从开始懦弱到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演变成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苦。
电影让屠岸贾和程婴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发生转变,儿子迅速成长,父爱本能让程婴保护儿子。程婴不想让风华正茂的儿子再经历煎熬的生活,报仇也不再是刻骨铭心的使命,蜕化成一种理智的麻木。在这个过程中,复仇动机弱化而亲情则被不断强化,由于缺乏现在时态的具体事件,影片最后程婴借助赵氏孤儿呈现的复仇更像互相残杀,复仇更似一种仪式,没有太多况味。
陈凯歌电影都离不开两个主题:人生和人性。人生是无奈的,而人性是可以选择的。电影结尾处用虚化镜头展现了一段美好情愫,美满的家庭,普通的生活,程婴追着自己的妻子走向另一个世界,再不要承受无奈的命运。程婴、屠岸贾、韩厥为代表的父辈成为历史的人质,战争、牺牲、爱恨……悲伤基调成为电影推动力,但是悲情被过度消费,影片开头没有将“爱”这条主线铺展开来,过多渲染了屠岸贾的暴力和冷酷,以至于后期对屠岸贾爱恨转化的处理很难让观众在心理上认同。
电影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思想总有时代的痕迹,陈凯歌作为自然人无法超越时代。市场、价值观念、时代背景等现实因素影响着本身局限的认知范畴。他依然走阳春白雪的路线,只不过没有哗众取宠的媚颜。《无极》曾让他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这一次他放下了架子接纳民意,同时也在超越曲高和寡的尴尬处境。从《梅兰芳》的现实羁绊中走出来,《赵氏孤儿》放开手脚铺排了一把,却依然不改陈凯歌身上的沧桑风骨。
陈凯歌在用电影珍藏着一种情结、一种低姿态成就的崇高、一种注入了通俗精神的文化尊容。当下国产电影更像是花里胡哨的人造水晶,需要阳光来喝彩;《赵氏孤儿》却是一块璞玉,虽然光泽暗淡,但其温润只有心才可以摸到。
你身边可有“屠岸贾”?
星袁蒙沂
像《赵氏孤儿》这种影片,最让观者和拍摄者头疼的,就是容易落入俗套。这个司马迁笔下春秋时期的复仇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后被诸如杂剧、秦腔、京剧等许多剧种几番演绎,成了经典。它还曾被文豪伏尔泰编译,远播国外。
因此,早在《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开拍之前,这个故事就已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像这样的影片,如何才能不落俗套?才能不俗?这绝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但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却给出了一个新好答案。
这虽然是个有史可查的故事,但几经演变,时至今日,故事情节已经有了很大改变。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仍是过去的套路,但也有改编。它让程婴使计策归入屠岸贾门下,它让赵武拜屠岸贾为义父。这种改编,使之更像电影,情节更加扑朔迷离。这样编导,至少不会给人太俗套和死板复制经典剧目的感觉。
无论陈凯歌执导的电影版《赵氏孤儿》,还是以前的版本,反映的都是正终胜邪的恒久主题。可是,透过这许多版本,甚至其他类似情节的影视剧,都还有一个深深埋藏的东西,那就是:“奸贼多得意,忠贤多磨难。”这也是古往今来一直令人费解和头疼的事实。
屠岸贾死了。他的死是罪有应得、自作自受,但为了他的死,又牺牲了多少百姓、忠臣与豪杰?赵氏家族300余人,公孙杵臼、程婴的孩子、程婴、韩厥等等。他们的死,岂是一个奸臣屠岸贾所能一死抵之?
欣赏电影,除了要有美的视听享受外,还得有益身心。在这一点上,《赵氏孤儿》表现不俗。它不仅真切演绎了一个费尽周折的复仇故事,还用犀利夸张的影视表现,狠狠刺激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一根细微神经。它告诉我们,像屠岸贾这样的奸贼一般都较易得势,不好对付;而像赵氏这样的忠臣却往往容易遭妒忌,多磨难。
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俗”,但更有“不俗”。它为我们献上了一份华美视觉盛宴的同时,还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生活的小小启迪。
贼子与小人,总是难缠的主儿。他们很善于伪装,趋炎附势、巴结献媚、瞒上欺下、左右逢源。作为领导,一定得防备这种下属,勿被花言巧语和污蔑诽谤蒙蔽了心智,误判贤良;作为下属,一定得提防这样的领导,以防随时小命不保,成了替罪羔羊;作为平级,更不可与这样的小人亲密接触,以免惹祸上身、惹火烧身。
《赵氏孤儿》被改编多次了。这一次,陈凯歌又把它搬上银幕。电影和戏剧中的嬉笑怒骂,皆无法直接伤及观众。可是,现实中伪装了的“屠岸贾”之流也是存在的,他们圆滑阴险着呢!欣赏《赵氏孤儿》的绚丽,铭记《赵氏孤儿》的启迪。
最难却是“平常心”
宋静
走进影院前我还在犹豫,作为准妈妈的我是否适合看《赵氏孤儿》这样一部听起来有些残酷的影片,怕万一再有些悲怆的画面影响到肚中的宝宝,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对陈凯歌《无极》之后第一部“发力”之作的好奇心。没想到整个影片120多分钟,我竟然从头至尾迷恋其中,着实被剧情深深吸引住了。
影片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灭门”、“救孤”相当精彩,紧凑的节奏、演员出色的表演绝对能让观众迅速入戏,并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揪心。看到有很多人评论说,相比之下,影片后半部分“抚孤”、“复仇”比较平淡,戏剧冲突不够激烈。的确,《赵氏孤儿》的矛盾冲突集中在前半部分,“杀孤”、“救孤”都在前半部分完成。后半部分主要讲养育孩子的过程,仿佛流于日常生活之琐碎,直到最后“赵孤”才举起了复仇之剑。我反而觉得,前半部分虽然热闹好看,但后半部分更为出彩。就像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把海水的张力拿捏到位更需要一种不凡的气度。
看过一期电视节目访谈,陈凯歌谈道:“拍了这么多年,年轻时候狂,现在踏实下来了。我现在感觉最难却是平常心。我给葛优他们说,不要演,就要有‘人之常情’。”我认为影片后半部分其实就是更多地寄托了陈凯歌的这种理想,那就是希望以一颗“平常心”拍出“人之常情”,甚至在“赵孤”身上也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就是希望他也能拥有一颗“平常心”,过普通人的日子。
在影片中,庄姬自杀前把孩子托付给程婴时曾经嘱咐过:“告诉孩子以后别报仇,就过普通人的日子。”短短两句话,其实更是一种理想化的寄托。这句话也为后半部分定上了一种“纠结”的基调:程婴既想让“赵孤”过普通人的生活,又想让他和屠岸贾“相亲相爱”,然后告诉屠岸贾“这个孩子是谁,我是谁”。
因为陈凯歌希望以一颗“平常心”拍出“人之常情”,所以程婴在元杂剧中“赵家门客”的身份在电影里被改成了“草根医生”,为了救赵氏孤儿而主动献婴改成了他两个孩子都想救,但因为事情的一步步发展,他意外和被迫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是在人性良知的驱使下,被迫舍子救孤的,这淡化了历史故事和元杂剧里原有的忠义色彩,让当代人觉得更真实可信,也让程婴这个小人物更加可爱、可信和真实。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程婴出于保护“赵孤”的目的,原本不想让他上学,屠岸贾却谎称带着“赵孤”上学,实际上却带着他去郊游了。蓝天白云、花香怡人,那一老一小躺在草地上,颇有种浪漫的美好情调。那一刻,谁又能想到他们本是“敌人”呢?谁又忍心看到“赵孤”有一天会拿起剑插入已经对自己倾注了爱的一个人身体呢?这也是陈凯歌“理想化”的一个缩影,如果最后不是因为屠岸贾一剑插入了程婴的胸膛,不是因为爱而复仇,我都怀疑“赵孤”终有一天会下不了“复仇”的决心。
因为一颗“平常心”,所以影片在“残酷”中也透出温暖和柔情。陈凯歌仿佛是希望通过另外一种创新,用人性、伦理、爱来诠释一个“复仇”的计划。这也恰恰触动了很多人内心的柔软:也许只有用爱才能真正化解仇恨。
最难却是“平常心”,陈凯歌用一颗“平常心”为我们成功讲述了一个残酷中不乏温情的复仇故事,留给我们的却是更深的追问:如何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个生命,毕竟每一个生命都需要珍视,都有做他自己的权利。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