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针灸申遗不等于“濒危”国际上认可度相当高

2010年11月25日 09:1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根小小银针,传承千年中医文化。中医针灸日前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非遗”名录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能让传承更加久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申遗”成功不是句号,而应该是新的开始。

  申报成功不是最终目的

  “申报成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表示,申报成功是中医针灸获得更好发展的良机。

  针灸作为民族文化和创造力的代表形态之一,列入“非遗”名录,将有利于这一“遗产”发挥媒介作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展对话,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整体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和认知度,是推动中医针灸在世界上健康发展,还原针灸原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申遗”不等于“濒危”

  一说到“申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濒危”,那么中医针灸申遗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吴刚介绍说,中医针灸并没有濒危,而且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相当高,不仅在中国广泛使用,还流传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两大类,一种是濒危、亟待抢救的项目,即“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种是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项目,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就属于后者。

  针灸是中医中体现技艺和工艺最突出的部分,而且这种经千百年积累、总结出的传统技艺,至今还难以用现代科技所替代,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申报工作。

  更好地与现代医学相融合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介绍说,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已有2000—3000年的历史,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关于经络、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理论,产生了一系列治病的方法。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医疗手段,在中华民族的防病治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针灸发展至今,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针灸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例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穴位注射、腧穴药物帖敷、腧穴磁疗、腧穴红外辐射等,这些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但是与此同时,针灸传统技法和经络腧穴相关的治疗方法已经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生所运用,各种散落在民间的家传针刺法、绝技也大多后继无人,逐渐濒临失传。此外,虽然针灸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却被忽略和淡化,黄龙祥对此表示非常痛心。

  黄龙祥认为,应该让针灸在被更大范围内共享的同时,还能保全传统理论和技法,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医学相融合。

  希望造福更多人

  “今后继续提高中医针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将从多方面入手,切实促进中医针灸的传承、发展和保护。

  首先要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通过调查传统针灸在当代中医针灸中的地位,确定传统针灸的自身价值,进而为其营造一个适宜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充分尊重和维护传统的传承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传承模式,进一步完善传承机制,建立传承人工作室。此外,还要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记录和出版工作,整理出版针灸古籍,并向公众普及针灸知识。

  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织专家,开展中医针灸、中医药文化战略研究,大力发展中医药,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从而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