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18日电 (记者 严格)张静是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鉴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她经常看到一些民间藏宝人兴冲冲地捧着宝贝请鉴宝专家来鉴定,专家的鉴定的意见往往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结果。
“现在的鉴宝专家是鱼龙混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研究员是国内知名的明清书画鉴定专家,她觉得作为一个文物鉴定专家,首先就是要看得多。
钟银兰在上博已经工作了58年,看过的书画作品超过几十万件,“不识真怎么识假?”
她觉得和社会上的鉴宝专家相比,长期在博物馆工作接触的藏品是一般专家无法比拟的。而且上海博物馆是建国后成立,所有藏品都是从社会收集,大多数书画藏品都是经过她和年轻同事初选后,有争议的然后请上博聘请的各类专家鉴定,在五六十年代这样的鉴定会一个月一次,请的专家都是重量级的,如吴晗、唐云、谢稚柳等等,而专家的意见也让钟银兰受益匪浅。
“我比一般的专家听得多”。 钟银兰觉得看得多和听得多是文物鉴定必不可少的。
但大多数专家很难达到钟这样的资历。根据规定,文物拍卖企业必须有5名以上鉴定专家。据中国拍卖协会会长张延华透露,以前这样的专家是由国家文物局认定,但侧重于学院派,像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的专家,和艺术品关系不大。后来中国拍卖协会和国家文物局协商通过培训的形式培养文物专业人员,经过考试发给证书,共分书画、瓷器玉器、金属三大类专家。
虽然这个培训班师资力量很强,但张延华承认还是有点速成班的味道,因为整个培训只有10天。
“现在有些专家简直连收藏的门槛都没进就号称专家”, 杭州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主任叶子在第二届中国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上透露,有些专家甚至连艺术品和非艺术品都没有能力区分,浙江曾经有个收藏者在地摊上随便找了几件工艺品请专家鉴定,结果被专家鉴定为真品,最后大出洋相。
“不少专家名气大水平低。”杭州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主任叶子说。
但中国艺术品特别是书画的鉴定难度的确有时候让专家也会“走眼”。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研究员承认自己也曾经“看走眼”,因为中国画家的风格变化有时候会很大,像文征明从二十几岁画到九十几岁画风几经演变,鉴定专家如果没有系统研究难免会“看走眼”。但她觉得吃一堑长一智,鉴赏高手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鉴宝》节目主持人张静曾经接触过很多鉴宝专家,她觉得中国艺术品特别是书画博大精深,是明清专家未必熟悉宋元,所以鉴宝也要找准专家。她建议鉴宝最好找学院派和实战派相结合的专家,而且最好请不同的派系专家鉴定,兼听则明。
“现在鉴宝专家也分很多派系”,张静透露不少鉴宝专家脱胎于藏友,他们理论知识不一定丰富,但实战经验丰富。
但张静个人认为不能迷信专家,除了不能被一个专家一棍子就打死,也不能把专家的鉴定简单理解为市场价值。
“专家一说开门(真的),藏宝人会把自己手里的一个破盘子联想到元青花联想到几个亿。”张静笑谈。
刘益谦是国内知名藏家,他觉得现在不少专家靠推翻前人的鉴定来体现自己的水平,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他自己买艺术品,他觉得与其听专家不如听市场听资本,受资本追捧的藏品价值相对靠谱。
“除了眼力,还要良心”,杭州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主任叶子觉得鉴宝水平高低无可厚非,但也有些无良专家为了利益,明知是赝品却出具真品鉴定证书。
“这比造假者更加可恶”,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研究员对这种出卖“鉴定证书”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她自己定下规矩,只给法院出具鉴定证书,拍卖行找她“掌眼”可以,但从不收鉴定费,也不出鉴定证书,更不在藏品上题字。
中国拍卖协会会长张延华透露不少拍卖公司出现假拍品也是被委托人“忽悠”,委托人往往会找各种专家包装拍品,一些无良专家甚至包括知名鉴赏家也会为之出具鉴定证书,或是撰文吹捧,张延华觉得这些专家难辞其咎。(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谢宏钰】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