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闪回:11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 寄望破解地方旅游危局的品牌演出——《印象·海南岛》上演一年半遭遇最大危局:去年4月至今,平均每天接待观众约500人、上座率不足三成、收入仅8万元,远低于预期。这样的收益,相较于1.8亿元的前期投资,显然杯水车薪。
●齐世明文:读到上述报道当天,正逢立冬日,7号。第二天,中国记者节——笔耕一族孜孜矻矻一年又不放假的节日。把这两者列在一起说,无甚意味,挨上了。
不过,新闻出版总署却在此时“发言”——副署长李东东在一记者节庆祝会上指出,新闻记者作为社会这艘大船的瞭望者,正面临着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细的不说了,粗粗地看,今日当记者,有三条路:曰职业;曰不过是一份挣饭票的工作(有高枝就飞);曰干事业。乐观地分析,当成职业,尽力而为者是大多数。今日当记者,图息挣大钱不现实,想干事业也太难!
难归难,该干吗还得干吗。该干吗?社会大船的瞭望者。做此瞭望者,须是有胆识者,且固然需识见,更须胆魄;这样才能无论发现“险情”、“暗礁”,都能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印象’海南‘滑铁卢’”一事,笔者倒可以作一番回顾。
2006年,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开山之作”或者说“处女作”——《印象·刘三姐》“首战告捷”,志得意满的老谋子遂宣布,再搞总投资超亿元的《印象·丽江》,接着搞《印象·西湖》。5月17日,笔者以《老谋子,请你罢手》为题,写了一篇劝阻的《世明圈点》。
紧接张艺谋的“印象”系列,2009年7月初,由陈凯歌总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希夷之大理》在大理古城启动。笔者于7月27日以《陈凯歌张艺谋 你们要给后世留什么“印象”》为题,愤而述之:
“其实,笔者不关心陈大导如何‘梦幻玄妙’,更让人忧思难已的是,一种长期‘隐而不发’的恶举,又浮出水面。”
“无论张艺谋还是陈凯歌,都应该知道,美景就是大自然之美女,山水美景与美女都是不堪折腾的。陈凯歌张艺谋,你们究竟想给后世留什么印象”?
叙完这段“古”,回到正题。
前期总投资1.8亿,一年半光景就沦落到以2750万元贱卖55%的股权,《印象·海南》这一梦想也只能早早地、草草地搁浅在了沙滩上。教训如此惨痛,然而“苦酒”难道只应由海南人独饮吗?
君可见,继《印象·刘三姐》“一炮走红”之后,不过一千多时日,各式各样的“印象”实景演出可谓席卷大江南北。它们大都由当地政府主导策划,甚至直接投资,苦苦担负着城市文化营销的重任。且动辄投入数千万、上亿元,以“大手笔”、“大投入”、“大运作”相攀比,争先恐后。
因此说“印象”海南“滑铁卢”绝非个案,亦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转换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发展思路问题,更属文化问题。“印象”系列“产能过剩”,实足成为当前城市文化营销欠缺创意的缩影。笔者曾于2007年12月3日著“圈点”批评城市建筑“千城一面”、“千楼一面”,而今看来,它也开始蔓延到城市文化内涵。
道“印象”,说教训,其实这是以一种项目化的思维在办文化。适合经济领域的“招儿”,岂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搬来发展文化?这又是“南橘北枳”的新版嘛。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