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钱钟书的北京地理坐标:三里河是最后居所(组图)(2)

2010年11月10日 17: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93年,钱钟书一家在三里河寓所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钱钟书又回到清华园

  离开图书馆,我顺着校园的小路一路向南,去寻找新林院。新林院是钱钟书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居住的地方。我一路走去,感受着校园中浓浓的学习氛围。出了清华大学老校门,学习的氛围就完全不同了,售卖日常用品的小店也渐次多起来了。在穿过了一大片教职工宿舍楼后,我来到了一片平房区,眼前的建筑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院。小院大都没有围墙,院外凌乱的灌木将一个个院落隔开,这便是新林院了。

  新林院大约建于1934年间,当时校评议会决定在南院住宅以南,新建造高标准教授住宅30所,名为新南院,抗战胜利后命名为“新林院”住宅,这些住宅为独栋单层西式花园洋房,住宅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新南院一经建成就以其独特的西洋建筑风格和吸纳进的现代生活设施,成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园中住宅的佼佼者。据当时曾经参观过新南院建筑的人回忆:“(新南院)内部规划之精密,真是极其旁通曲折,虽不必雕梁画栋,然而洁白明净,若得在其中作公寓,哪怕不心旷神怡?有大客厅以资宴客,有小书房以备藏修,其余寝室、储藏室,应有尽有,以之供给五口之小家庭,尽可绰绰有余。屋之后进偏东,有浴室兼厕所一间,再外一间,为更衣室。前一间内充满极精美的20世纪用品,计有大洋浴盆一、白磁洋马桶一,洋脸盆一,盆之上装有大镜一方……”从参观者的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年新南院的装修是多么先进。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曾经是清华大学建筑最新水平的新南院,已经变成了现在条件落后的“平房区”。

  钱钟书一家搬入新林院是在钱钟书到清华大学任教之后。1949年的8月24日,钱钟书和杨绛带着女儿钱瑗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清华园。此时的钱钟书已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成为了知名的学者。钱钟书到清华大学工作一年后,调任《毛泽东选集》翻译委员会工作,平时住在城里,周末回校,仍兼管研究生。

  在北京大学中关园的短暂居住

  与清华大学一街之隔的就是北京大学了,两座中国顶级的高等学府分列在中关村大街的两侧。对于中关村大街来说,街东的清华大学是这条街里的大哥哥,而街西的北京大学就如小弟弟,它是这条街里的新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才从城里搬到了当时还是西郊的中关村地区。1952年“院系调整”,钱钟书与杨绛两人都调任文学研究所外文组任研究员。当时文学研究所编制暂属新北大,工作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钱钟书调到文研所后即着手编撰《宋诗选注》。

  钱钟书既然已经调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就不能再在清华大学的教工宿舍居住了,于是这年的10月16日,钱钟书一家从清华大学搬到了新北大。当时钱钟书一家住在新北大的中关园,中关园是北京大学搬到西郊以后为教职员工新建的宿舍,就位于北大东门对面,对着校内理科楼群。据杨绛回忆,中关园新建,还没有一点绿色,阿瑗陪我到邻近的果园去买了五棵柳树种在门前。温德先生送给我们许多花卉,种在院子里。蒋恩钿夫妇送来一个屏风,从客堂一端隔出小小一间书房。他们还送来一个摆饰的曲屏和几盆兰花将这座小屋装扮得极富情致。而钱钟书则称新家的小书房是他的“容安室”或“容安馆”。“容安馆”听来好像很大的样子,其实整座住宅的面积才75平方米,杨绛说,由屏风隔出来的“容安馆”仅仅“容膝易安”而已。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