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小老头,个子矮矮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专业聚会,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与罗哲文有多年深交,这是他对这位著名古建专家生活常态的描述。
梁思成的亲传弟子
罗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尽管家中并不殷实,长辈依然坚持让这个灵巧的孩子到学校念书。1936年,罗哲文拍下了人生中第一张照片,那年他12岁,上初中二年级,照片中的他神态严肃庄重,颇有些少年老成的神色。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唯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
中国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唯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它以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对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建议和方案设计,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它把在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的建筑行业,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与金石、书画等同等重要。
刚进入营造学社的罗哲文协助整理资料并测绘古建筑,那时的他还是个贪玩的孩子。一次,他闲来无事在地上画画,陶醉其中的模样感染了恰好路过的梁思成,梁思成让他画个民居建筑,罗哲文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和天赋让梁思成当即决定:由自己直接传授绘图技艺。这样,罗哲文成为梁思成的亲传弟子。
梁思成对罗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琐碎、细小的环节,他都耐心地向罗哲文传授经验,使罗哲文从入门起,就接受到最规范的训练。梁思成把罗哲文引入了广阔的建筑艺术殿堂,他和罗哲文谈线条的艺术性、图纸的艺术性,罗哲文领会着建筑艺术的美,开始着迷于古建筑研究。
师母林徽因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补习英文,多年后,罗哲文惊奇地发现,自己查阅、利用英文资料居然得心应手,而这得益于林徽因为他打下的厚实的英文功底。
梁思成是传统知识分子,一生踏踏实实治学、朴实无华做人,对金钱、地位没有奢求,梁思成为人、治学的精神影响着罗哲文,“勤勤恳恳做点事情”也成为他做人的标准,古建筑研究和保护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时隔半个多世纪,罗哲文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依旧动情:“他们很爱护年轻人,给我印象很深。我现在也是这样,想方设法帮助年轻人多学点东西。”
在营造学社,罗哲文有位关系很好的同事,也是他的终生好友——王世襄。罗哲文的第一篇田野调研报告《四川南溪李庄宋墓》就是两人合作完成,王世襄撰写文字,罗哲文制作图表。2004年,王世襄到罗哲文家中做客,畅谈之余,两人在书房的合影竟成为最后的合照。如今,罗哲文成为中国营造学社最后的成员。
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先生到重庆,梁先生用铅笔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出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并特别提出了需要保护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把铅笔所画的位置描绘清楚,地图及时交到美军手中,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国宝性古建,战后梁思成被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日中友协平山郁夫会长提出要为梁思成先生在奈良建一座铜像,目前此建议得到确认,正在实施中。
抗战后,中国营造学社决定迁回北平,学社要带罗哲文这个四川本地人一同回北平。梁思成安排罗哲文和刘致平、莫宗江先生一起留下来整理图纸、底片文稿和图书资料,然后打箱,乘船押送到重庆、南京、上海。因为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时的编制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所以罗自富(罗哲文的本名)的名字也在中央博物院职工名单上,每月领取六斗大米的补助。他的名字罗自富因和罗斯福总统音近,同事戏称他为“罗总统”。在上海,他第一次见到学社的前辈朱启钤社长。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梁思成先生向梅贻琦校长建议设立营建系,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营建系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人员编制都在营建系。1946年冬,罗哲文三人押送图书资料来到北平,到了美丽的清华园,开始了青春时代的一段美好时光。
在清华的这段时期,罗哲文还参与了两件大事,一是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中共中央派人请梁思成先生主持编写了一份全国的重要古建筑目录,以便尽快发放到军中,在对敌作战时尽可能加以保护,营建系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多月,最终《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编制完成并正式出版,罗哲文是主要参加者之一。另一件是他参加了国旗和国徽的设计投稿竞选。
长城第一守护神
1950年底,27岁的罗哲文被上级主管部门选中,调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全中国100多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1985年,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和罗哲文在全国政协提案,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003年6月23日,一个由罗哲文任团长、《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任副团长的文化考察团,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历时近一个月,艰难寻访了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并且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条新闻曾经轰动一时。这一年,罗哲文已经年近八旬,创下了抵达罗布泊湖心年龄最长者的记录。
罗哲文他们考察的这段长城,修建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当时匈奴已经远去,不再对汉王朝构成威胁。所以,罗哲文认为修建长城的目的已不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而是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来往于东西方的商队,可以在烽燧中休息,补给淡水和食品,更换骆驼或马匹;两座烽燧间的距离正好相当于当时一天的路程。长城保护的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见证。在玉门关以西修建长城,则是为了适应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需要。
同时,罗哲文经过考察发现:关于长城的长度,外国人是用比例尺从地图上量出来的,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长城不是直线,更不是水平线,也不是只有一道,而是曲曲折折、上上下下,由许多道构成的;我国历史文献上的记载,虽然比较可信,但没有把一道长城的双重、三重、多重的长度计算在内;许多人认为,各个朝代的长城都是在一条线上修筑或重修的,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比如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都不在一个起点,也不在一个终点,相去数百甚至上千里。
从事文物古建研究与保护工作70年来,罗哲文无数次亲自攀登长城,反复进行实地考察,有的地方去过上百次,有过许多独特的发现和见解,他被称为当之无愧的“长城第一守护神”。
陈城文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