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5)

2010年11月01日 15:2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44年夏天,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到安塞县烧炭时,因抢救战友而不幸以身殉职,时年29岁。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十分沉痛。他把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叫到窑洞里,在详细询问了情况后神情严肃地说:“前线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是不应该的。”

  如何处理张思德的遗体?古远兴向毛泽东汇报说,石峡峪到延安有七八十里地,天热路又不好走,张思德的遗体运回来不方便,是不是就在当地掩埋。

  毛泽东看了古远兴一眼,满怀深情地说:“小古呀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了,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那荒天野地里哟!告诉同志们,张思德同志遗体一定要运回延安来埋葬!而且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好一点的棺材;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参加,还要讲话!小古,如果这个事办不好,你这个队长就不要当了。”

  张思德是什么级别的干部?为什么引起毛泽东如此重视?其实,张思德不是什么干部,只不过是一名普通警卫战士而已。但他又是一个诚诚恳恳、任劳任怨、为革命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战士。这样的战士当然值得每个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战士学习。毛泽东就是要用张思德的事迹教育全体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新四军战士,教育大家正确对待名誉地位,教育大家正确对待困难,教育大家正确对待生死。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举行“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会场设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一大清早,同志们就纷纷进山采摘松枝、野花,给英雄扎花圈,会场前面的土台上摆满了花圈。上午,毛泽东特地要警卫员以他的名义扎了一个花圈,自己挥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

  追悼会开始,毛泽东亲自将花圈献在土台子中央,并向张思德同志的灵柩和遗像三鞠躬。接着,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上土台子,满怀悲痛地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

  毛泽东通过张思德的牺牲,明确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他对死的意义和价值做了精辟的分析:为人民利益而生,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死,就重于泰山,就死得其所,就无尚光荣,无比伟大。为法西斯卖命,为剥削阶级去死,就不得其所,就轻于鸿毛,就死有余辜。

  当时,还是有人不理解地说,牺牲一个战士,在战争年代是极其普通的一件事,为什么要开那样大的追悼会?对此,毛泽东严肃而认真地说: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这就是毛泽东对生死的正确看法。

  这也是毛泽东对死者寄托哀思的唯一方法。

  “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