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2010年11月01日 15:2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个人对于怎么样的死才算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衡量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定位在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1943年毛泽东在八路军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这是毛泽东对生死价值和意义最为深刻、最有启发意义的阐述。毛泽东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这里的“所”,即有意义、有价值。毛泽东的这段话,实际上对死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最精辟、最准确、最绝妙的阐释。为了表达对这种“死得其所”精神的推崇,毛泽东曾手书李商隐的两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曾多次手书民族英雄文天祥两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无疑,这是毛泽东生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1922年1月18日,地处长沙市区又一村附近的湖南劳工会礼堂,传来阵阵哀乐。劳工会大厅布置了一个简单而肃穆的灵堂。

  这里,正在隆重悼念被湖南军阀赵恒惕杀害的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黄静源、汪先宗四位革命烈士。灵堂上摆放着四位烈士的遗体,墙上悬挂着烈士的遗像,两边挂满了黑底白字的旌幡、挽联,摆着社会各界的花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毛泽东亲笔写的一幅挽联:

  奋斗为众生,千古伤心是工运;

  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毛泽东的这幅挽联,高度地评价了黄爱、庞人铨这几位工人运动领袖的死,充分体现了他们为工人阶级解放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牺牲精神,是舍生取义。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这种牺牲,这种死就是死得其所,是值得革命者学习和效法的,也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