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得主:“羊羔体”的争论淹没了好作品和作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鲁奖得主:“羊羔体”的争论淹没了好作品和作家

2010年11月01日 09:5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熊育群

  本报记者对话今年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熊育群:

  撰文:本报记者 音希

  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即将于11月8日在鲁迅的故乡绍兴颁奖,但“羊羔体”和“买奖”传闻的喧嚣,几乎淹没掉了这一届获奖的优秀作家和作品,被泛娱乐化的鲁迅文学奖成了大众街谈巷议的闲话,文学本身的高贵却已被淡化和忘却。事实上,本届鲁迅文学奖中的不少作家,几乎耗近半生精力在写作,而广东作家在本届鲁迅文学奖上收获颇丰——共有三位获奖,分别是散文杂文奖获得者熊育群、中篇小说获得者王十月、短篇小说获得者盛琼,在他们赴绍兴领奖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熊育群,与他就文学本身,进行了一次对话。

  谈风格:

  来广东后作品变得扎实厚重

  记者:你的散文作品多次获奖,冰心奖、郭沫若奖,这次获鲁迅文学奖的是你的散文集《路上的祖先》,其中收录的作品从你对客家文化的探索一直辐射到欧洲的文化之旅,可不可以说这是你的散文精选,它本身就折射出你对多种文化的关注态度?

  熊育群:还不是精选。这是一本文化、历史内含浓郁的散文集,有所偏重。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反映,我对它比较敏感,加之,我喜欢行走,自然与精神的旅途,加上生命的体悟,表现于文字。

  记者:莫言曾评价你的散文,称之为“贯注着强烈的时空意识,总是能从司空见惯中,翻出大的境界,使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你是如何炼就这样一种“散文气质”的?跟湖湘文化有关,还是跟你生活多年的岭南气度有关?

  熊育群:时空意识强烈的人,一般不会拘泥于小事,不会太多在意细枝末节,而这样的心性更多来自人的天性。我不能说与湖湘文化、岭南文化对我的影响无关,湖湘文化生命意识要强烈一些,务虚一些,空灵、幻想、唯美、神秘;而岭南文化的务实、开放,注重细节,会更脚踏实地,更加厚实。在我来广东之前,我的散文比较短,空灵、华丽、注重语言,但有时会觉得空洞。到广东工作后,散文明显写长了,因为进入了较具体的事物,原来的风格并没有太多改变,但明显要扎实、厚重。

  谈鲁迅文学奖:

  “羊羔体”的争论

  淹没了好的作品和作家

  记者:你曾说过,你的写作常常借传统的建筑建立起人伦的温暖,表达痛惜之情。这是你当初写《客都》和《路上的祖先》等系列历史散文的初衷吗?

  熊育群:可以说是相类似的情绪。客家人很好地保持了中原文化、中国人的伦常纲理、儒家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精神上惊惶失措,客家人的土地成了文化的避难所,她以一种古老的、恒常的、血脉的姿态存在着,祛除人心灵上的困扰。但他们是历史的流民,是战乱的受害者,他们向着南方迁徙,以弱者的身影隐藏于南方的群山之中。在历史上,这样走在路上的一个背影,是令人怜惜、令人感怀的,他们被历史所遗忘,我想寻找到他们当年的踪影。但我并非历史书写者,我从他们现实的生存出发,我的视角是极其个人化的,它是与心灵有关的,都是触动心灵的东西。一篇好的散文没有个人的灵魂在里面,它就不会是一种创造,甚至是虚伪的。我在乎的是从前的气息,我感觉到了这样的气息,我要把这已经虚妄了的气息表现出来,把这种存在再现出来。我还在乎的是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时间的纵深感,也就是说,我不能摆脱生命意识,这是超越自身的更宏大的生命意识。人类在传递生命,当然还有传递中的文化。我表达的是心灵史,是消失了的生命现象。

  记者:你不是第一次获全国大奖了,鲁迅文学奖对你而言有着什么不一样的意义呢?

  熊育群:一个人做一件事是希望得到肯定的。鲁迅文学奖对我而言是一个最高肯定。我心里误入歧途的感觉可能不会那么强烈了。对文学的热爱,让我对其他的事情热爱不起来。在这样一个年代,从事文学几乎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总想从精神上找到一种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归依,祛除心灵上的空虚,让生命拥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记者:但这一届的鲁迅文学奖似乎备受关注,也备受非议,“羊羔体”和“买奖”传闻的喧哗掩盖了它本身的文学意义,你对此怎么看?

  熊育群:任何奖项评出来都要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我感到可惜的是,那些好的作品与作家,那些通过自己多年努力,有的几乎是付出一生精力的作家,本来获奖可以把他们推到社会大众面前的,但这样铺天盖地的喧哗把他们淹没了。

  谈创作:

  希望带给读者愉悦和思考

  记者:你有一段自述令我感动——“中国艺术最高境界天人合一——随之远去,我们正转过身来只面对人类自身甚至只是身体,我们正从这个世界的广大走向狭小,欲望化的叙事洪流一样淹过了这个世界无尽的丰富。我的写作不愿被裹挟。”这是一个作家的精神坚守,但另一面,是不是也意味着作家与大众的背离?

  熊育群:忠实于自我,这是我的准则。一个作家也只能忠实于自己。我也是大众中的一分子。我的感受相信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只不过大家被一种思潮裹挟,我说出真相,表达自己的思考。作家要有自己前瞻的思想,不能跟随大众,这是他(她)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作家的素养。

  记者:这让我想起王安忆对于作家身份的感慨,她有一次出差跟一个商人同车,对方猜测了她很多职业,包括金融界的,却一点都想不到她是一个作家。在今天,当写作越来越边缘的时候,你希望带给读者的是什么呢?

  熊育群:作家有点像“恐龙”。在一个注重利益、不注重精神价值的时代,精神的贵族必定是没落的贵族。我到广东后就不再表明作家的身份了。曾经停止过三年的创作,再提笔时,更多的是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我自己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觉得无法呼吸。我的读者仍然不少,我与他们以心换心,分享我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爱与焦虑,我希望把自己看到的最美的、最爱的事物告诉大家,我希望自己的创作带给读者愉悦、思考,让人以审美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世界。

  记者:有人说王十月的小说获奖展示了广东打工文学的成就,你的获奖,是不是也展示了广东的散文力量?

  熊育群:广东有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家,筱敏、马莉、蒋子丹、李兰妮等都曾入围鲁迅文学奖,新人中也有很多写得不错的。

  熊育群简介

  熊育群,1962年端午节出生于湖南汨罗,1983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毕业,任过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现任广东文学院院长、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编辑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一等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等,散文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散文排行榜。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散文集及长篇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灵地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路上的祖先》、《雪域神灵》、《奢华的乡土》,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把你点燃》等16部作品。

  获奖作品

  《路上的祖先》简介

  《路上的祖先》是一部从现场出发,通过对生存与环境的观察、体味和发现,特别是对于田野考察的迷恋,穿透时间的迷雾,深入到历史的某些瞬间,从历时性到共时性,把对历史、传统、文化、生存、生命、民族等体验与思考,如血液般渗透进文字,建立了一种时间整体主义的写作方式。

  本书的题材与内含十分丰富,有写生命体验的《生命打开的窗口》,写历史大迁徙的《客都》、《路上的祖先》,写南方历史的《奢华的乡土》,写文化与人性的《脸》、《复活的词语》,写艺术的《激情溅活的石头》,写自然风土生活的《怒江的方式》,还有对欧洲、非洲文明的观察与思考,如《被虚拟的行程》、《寻找乡村》等。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