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在北京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帝京岁时记胜》描述了清明扫墓后,无数人施放风筝的盛况。现在,北京春天最容易看见风筝的地方,是天安门广场。春风习习时,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风筝在广场上空漫天飞舞。
北京东城区文化馆将风筝视为“百姓身边的文化遗产”,常年在展厅制作风筝。从旁观察,发现制作风筝骨架是件繁琐而精细的“慢工”活儿——把竹条劈成比筷子还细的长条,再用刀片来回刮,用小巧的锉刀锉,用特制的刨子刨,最后在酒精灯上揻出一定弯度……
谈起北京风筝,师傅们兴味盎然,话语滔滔不绝:
传统的北京风筝富于动感,软膀风筝中的“老鹰”,能在空中上下打转儿,活像一只自如盘旋的苍鹰;长串风筝中的“蛟龙”,摇头摆尾,栩栩如生。
听着听着,不禁想起京畿流传的曹雪芹跟北京风筝的故事。
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时候,动手做了几个风筝,绘上燕子、彩蝶,送给一位度日艰难前来求告的于姓朋友。出乎这位朋友预料,几个风筝竟然卖了不少钱。他喜出望外,除夕前沽酒买肉登门致谢。曹雪芹便教他做风筝的全套技艺,这位朋友的风筝在当地出了名,生计不愁。此后,曹雪芹写了本《南鹞北鸢考工志》,介绍风筝的制造、彩绘和放飞方法。书虽失传,但其《自序》透露出撰写的初衷:“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就是说,先生是为帮助更多生活窘困者走出一条生路而执笔著述的。
瞧着师傅们一板一眼地制作风筝,暗暗思忖,如此细活儿,做事耐心、细心之人方宜承担。曹公能做出一只只精美畅销的风筝,足见他是个心思细密的人。由此观之,《红楼梦》语言之细腻,结构之精巧,就不难理解了。
北京传统风筝,不仅有“嫦娥奔月”、“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等故事,有的图形还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京燕”风筝中,“瘦燕”骨架窄长,体态轻盈,象征女性;“肥燕”骨架阔大,粗壮有力,象征男性;“瘦燕”跟“肥燕”合并而成的“双燕”,则象征琴瑟相调的夫妻;“雏燕”呢,象征活泼可爱的孩子……
有趣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到的风筝,同样具有“象征”意味:
第二十二回中,探春编了个谜语,说风筝“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离别”,评家指出,这象征了探春的远嫁。第七十回中,姑娘丫头们剪断长线,放走风筝,以象征“放晦气”,甚至高兴地说“把林姑娘的病根儿放了”。
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七十回里,宝玉放“美人儿”风筝,不论怎么卖力气都放不起来——“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得头上的汗都出来了”。曹公这一笔,或许象征着宝玉婚姻的最终失败…… 杜永道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