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北京圆明园 中新社发 李胜利 摄
作为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圆明园回归文物展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此次展出的57类、85件石刻文物都是单位和市民捐赠的。长期以来,回归的文物主要在西洋楼景区和展览馆零散摆放,像这样集中对游人开放还是第一次。为防晒防雨,工作人员已为这些石刻文物搭起了棚子。今后,圆明园还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对它们进行清洗保护和脱盐处理。据统计,圆明园流失在国内外的文物共有150多万件,尽管大部分精华流失在海外,但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特别是北京地区的单位和个人对圆明园文物的回归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大家的配合下,很多石刻文物最终得以回“家”。我们从中挑选出部分,介绍给一时不能到现场观看的读者。
观水法石屏风及石鼎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77年10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备注:已安放原位
197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支持下,圆明园管理处职工,将这7块重达3吨至5吨的石雕,用绞盘和撬杠,一块一块地拉出百余米长的羊肠曲径,吊运回园内安装归位。圆明园遗物首次由园外运回原址复位,成为该园百余年破坏史的重大转折。
《西洋楼铜版图》绘制的长春园内各座欧式建筑、庭院的立面透视图像,共二十幅,其中第十六幅为观水法。观水法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
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后面是由五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石屏风东西两侧各立汉白玉方塔一座。园毁之初,此石屏仍屹立于原址。
1924年(民国十三年),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后,载涛(贝勒)曾管圆明园之事。在此前后,载涛将观水法的石屏等圆明园大批石雕、碑刻、太湖石运往他自己的赐园--朗润园。后来朗润园由燕京大学购去,这五块石屏、两块石鼎就一直弃置于该园中岛西北隅之湖滨,1977年才得以回归故园。
尽管大水法石屏风及石鼎得以回归,但绘制大水法的《西洋楼铜版图》却没有这般幸运。
1860年,圆明园惨遭劫难时,《西洋楼铜版图》被法军侵略者掠回国内,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内。至于《西洋楼铜版图》的铜版是否也被法国侵略者抢走,至今仍然是个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铜版图,是1983年法国友人赠送给我们的英、法文版重印本。
"柳浪闻莺"坊楣
规格:长270厘米,宽75.5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77年10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圆明园柳浪闻莺石牌楼汉白玉坊楣,雕花精细。据《圆明园匾额》及《清朝通志》等史料记载,坊楣正面为乾隆二十八年御题"柳浪闻莺"四字。楣之背面刻有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和月御笔"柳浪闻莺"诗。诗曰:
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旃。
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
1924年前后,"柳浪闻莺"坊楣被清室贝勒载涛运去朗润园。1977年10月,从该园中岛西北角住户的水沟中挖出,运回圆明园遗址。据当地住户讲,朗润园中岛西北部的平房下边,埋有二百多块圆明园的石碑、石雕等遗物。应为昔日被载涛从圆明园运走之物。
绮春园流杯亭基座
规格:长366厘米、宽320厘米,高32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81年7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流杯亭位于圆明园绮春园清夏斋的西南隅,亭为四角单檐攒尖顶,额曰"寄情咸畅"。据北京图书馆昔日藏图可知,此亭为四方十二柱,亭座的"流杯渠"位于北半部,南半部则设有宝座。基座皆由大理石雕拼而成。
寄情咸畅亭的流杯渠座中心部分由九块石头拼成。流杯亭"曲水流觞"石座20世纪40年代流失园外。1981年7月,在北京大学校园东南部的游泳池西侧,发现"流杯渠"亭座。因该地整修操场,经校方同意,圆明园管理处将亭座运回园内。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流杯亭,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亭子的外围布置流觞曲水,讲究自然天成之美。它的典型代表就是浙江绍兴的古兰亭,这是早期形式的流杯亭。另一类是把亭子的石座凿成曲形水渠,这是明清时期流杯亭的基本形式。盛期的圆明园,这两种类型的流杯亭都各有一座。前者即圆明园的坐石临流亭,后者为绮春园的寄情咸畅亭。
石鱼
规格:长126厘米,宽93厘米,高50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西城区西单横二条34号
回归时间:2006年11月
捐赠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
(市民李晓卯)
原为圆明园西洋楼内喷水构件(一对),曾流散于北京西单横二条市民家中,现已回归圆明园遗址公园。
该石鱼为汉白玉质地,长130厘米、高55厘米,鱼身成内曲状,鱼尾向上翻起,两鳍部翘起,造型生动、活灵活现。石鱼为一对,两两相望,顽皮可爱。与中国传统雕鱼有所区别。
中国传统雕鱼,强调写意的风格。而这对石鱼,极具写实色彩,模仿鱼的动作,考虑到透视、仿生,显然深受西方艺术风格影响,并有所夸张,应为中国工匠按照西洋的样式所雕。
石狮子
规格:长58厘米,宽42厘米,高160厘米
流散地: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12号
回归时间:2010年1月
捐赠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石化机关服务中心
回归的这对石狮子更像南方园林的石狮样式。体型修长、造型俊秀,头部转向一方,形成两只狮子对视状,每只嘴中含有两个活动石球,颈上系有缨络,胸前有石铃,脚边各有两只小狮子,公狮右前爪抱有绣球,母狮左前爪抱有小狮子,石狮尾部由身后甩向身体一侧。这对石狮造型新颖,威武中透出俊秀,灵巧中不乏刚强。
我国同一时期的石狮子,区分公狮子和母狮子,一般就是公狮子踩绣球,母狮子抚幼狮,而这对狮子中,公狮子的造型是不仅抱绣球,还承担了抚幼狮的职责,显得非常人性。
出土瓷器残片修复
在圆明园的文物仓库内,保存着圆明园当地出土的一箱箱总数量大约3万多片的瓷器碎片。这些碎片有的是在圆明园清淤过程中发现的,有的则来自于考古挖掘。
出土的瓷片主要以清康、雍、乾三代为主,尤以康熙时期为最多。从器形看,多为实用器,涵盖青花、斗彩、五彩、粉彩、单色釉等众多品种,多为典型清官窑器物,充分反映了圆明园为代表的清代宫廷生活。其中个别品种,如珐琅彩等残片较为罕见。
圆明园文物修复,最大的难度就在3万多片瓷器残片本身。
在以往其他修复工作中,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传世文物,器物碎片基本就是那么几片,彼此关系比较清晰。而圆明园出土文物,其破碎程度让人头疼。那满满一箱箱瓷片里各种图案都有,彼此接近的图案无数,很难一眼看明白哪几个瓷片是一件器物上的。
整个瓷片分类的基础工作是由100多名文博专业的志愿者轮流完成的。这些志愿者首先要先把瓷片按类别分出青花、斗彩、粉彩等,然后根据图案及不同釉色进行归类,如将龙纹放在一起、青釉放在一起、白釉放在一起、花卉图案放在一起……
即使如此,到最后还是很难找出可以拼对的器物。
黄釉暗刻螭纹双龙耳托杯
康熙当年喝葡萄酒所用,颇具典型意义。
康熙款青花双龙戏珠碗
完整率达80%以上的康熙款青花双龙戏珠碗,是从368片相似图案中,拼对出68片而组成的。
康熙款青花龙矾红海水盘
一件康熙款青花龙矾红海水盘,因为被水和淤泥腐蚀太久,釉彩很多都已经脱落,最近的拼对中,从681片残片中拼对出324片,拼对完底款仍有缺失。
白瓷象
通长35.2厘米,宽23.7厘米,厚0.7厘米。象牙白色,浮雕,以俯视角度设计造型。身体椭圆、肥硕,四肢隐去,凹底。弓形双钩目,右耳完整,形如阔叶,筋络似叶脉,左耳只表现出上边沿内侧。额、鼻根及向两侧顺延部分和嘴岔、背部布满褶皱,上牙上翘,长鼻隐没在双牙间。头部和面部有形状各异的嵌槽,原应有镶嵌物。现已不存,槽深0.25厘米。背面在额顶、右嘴岔下沿,体下侧各有一对直径约0.15厘米的穿孔,应起固定作用。
出土佛造像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侵略者曾这样描述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教艺术品:
"在宝塔里,我们发现有各式各样的佛教祭品:巨大的佛雕,有金的、银的、铜的,其中有一个是铜的,足有70法尺高。"
"周围密密层层的灌木丛林,名花佳卉,且有很多琳宫梵宇,供奉着奇奇怪怪的神祗(后来才知道,有几个菩萨是金制的)"。
"佛像极其巨大,系用木料制成,外面镀金很厚。殿的四周,有许多蜂窝似的小神龛,中间供奉着小一些的菩萨。……另一个神龛里,摆着镀金的香炉。又有一个镀金顶七彩的珐琅香炉,搁在别的神龛里"。
清朝皇帝信奉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清太宗将尊崇藏传佛教定为国策,为以后历朝所恪守。雍正帝即位前就曾与高僧"朝夕谈禅,颇通禅理"。 他自号"圆明"居士,认为自己是不着僧服的僧人,"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乾隆朝是藏传佛教的兴盛时期。乾隆帝尊崇藏传佛教不仅是个人精神需要,还作为结好西藏抚绥蒙古,维护清朝在全国统治的一项积极政策。正如他在《喇嘛说》一文中所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得不保护之"。"盖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之,以为怀柔之道也"。他凭借强盛的国力,不惜巨资在全国修建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仅紫禁城中就有佛堂30余处。
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堂不仅供皇室成员拈香朝拜,举行各种佛事活动,还收藏有大量的佛像和各种供器。
铜鎏金金刚
1993年圆明园海岳开襟遗址出土
清乾隆
通高31.5厘米,底座宽24厘米,厚10.7 厘米
此尊金刚是胜乐金刚的四面十二臂造型像,为西藏进贡,不是清宫自造。清宫佛像有不同的来源,呈现出当时满蒙藏汉各民族融合的现状。
清代供奉的佛像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外来的,由蒙古和西藏高僧贵族进贡的佛造像。皇帝把进贡来的佛造像供奉在北京紫禁城、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宫苑的佛堂中。另一种是清宫为了满足宫廷佛堂陈设的需求,命令造办处生产的佛造像。
这尊造像的准确名字应该叫铜鎏金胜乐金刚。胜乐金刚是藏传佛教的最重要的本尊神之一,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信仰中扮演着多种重要角色。它与乾隆帝有密切的关系,导致清宫对胜乐金刚的崇拜盛行。根据清代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在他的上师三世章嘉面前跪受为胜乐金刚灌顶,修行胜乐金刚密法。所以,胜乐金刚在清宫地位如此之高是乾隆帝的个人推动所致。
此尊佛造像的出土地点海岳开襟并非佛堂,却是出土了一尊佛像。原因何在呢?根据专家推断,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海岳开襟的某个角落有个佛龛,乾隆皇帝可能曾在其中供奉佛造像;另外一种可能是从其他地方挪过来的,比如战乱时期。
铜镏金无量寿佛
1985年圆明园南屏晚钟遗址出土
清乾隆
通高12厘米,底座宽7.4厘米,厚5 厘米
藏传佛教将无量寿佛视为长寿佛来供奉。因此不仅清宫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无量寿佛,而且每到帝后寿诞之日,大臣们也常常进献许多用料考究、造型精美的无量寿佛作为寿礼。此尊可能为西藏贡品。
此尊造像发髻高耸,头戴五叶花冠,缯带于耳后飞扬,耳垂圆珰。面相圆润,眉眼细长,直鼻高挺,神态庄严安详。上身袒露,胸前饰有项圈璎珞,手臂饰有钏环。帔帛自双肩缠绕自然下垂,在手腕处结成半环形,搭于腿侧的座面上。下身着长裙,裙摆自然铺于座面。宽肩束腰,体态匀称,造型优美。双手结禅定印托宝瓶,全跏趺坐于束腰仰覆式莲花座上,上缘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排列整齐,制作规整。
铜镏金无量寿佛
圆明园出土
清乾隆
通高19厘米,底座宽10厘米,厚7厘米
此尊造像头挽葫芦状高髻,面相方圆,双目微合,表情静穆高洁。袒上身,胸前佩带璎珞、项圈等庄严的饰物,帔帛自肩部下垂缠绕着双臂。跏蚨静坐,双手作禅定印,所托器物出土时已不存。披帛及底部莲花座残损。
据专家分析,此尊佛像为蒙古地区的贡品。按清朝的规定,蒙古地区的王公贵族高僧大德每年年底依次分批到北京朝觐,到理藩院报道注册,献上贡品。其中多数是佛造像等法物。蒙古地区进贡的佛造像来源不一,有的是去西藏、青海拜佛的时候带回来的。有的是在内蒙多伦诺尔买的,这个地方当时是佛像聚散地,北京、山西的佛造像也有在那边卖。有的可能就直接在北京找个佛像店购买,减少运输成本。这种佛像都有北京周边佛像的特点,与西藏的佛造像不一样。
铜镏金佛
圆明园出土
清乾隆
通高12.2厘米,底座宽8.4厘米,厚5.5厘米
佛像头挽高髻,耳饰花珰,面相秀美,双眉细挑,双目下视,直鼻小口,表情内省。袒上身,身披帔帛,手臂及脚各饰钏环。双手结禅定印,所托器物出土时已不存。下身着长裙,轻薄贴身,并在帔帛和衣裙边缘錾刻有精美的纹样。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造型生动,做工精美。
铜佛
1985年圆明园南屏晚钟遗址出土
清乾隆
通高11.5厘米,底座宽7.5厘米,厚5 厘米
定名铜佛,实际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即西方阿弥陀佛,在藏传佛教中常为菩萨装。此尊佛像,发髻高耸,头戴五叶花冠,余发垂肩,耳垂圆珰。长眉细目,神态庄严安详。上身袒露,颈部饰璎珞。肩搭帔帛,下身着长裙。双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全跏趺端坐于仰覆莲座上。
1985年南屏晚钟出土的这尊无量寿佛(高11.5厘米)是典型的清宫生产。这尊像可能年代比较晚,感觉很茁实,铜很厚。其它几尊无量寿佛只是用的铜皮锤揲成型,很轻。当时的铜相当于现在的钱,用铜多就是花钱多,不像现在铜是不值钱的。虽然乾隆时期铜产量属于比较高的了,但还是相对紧张的物资。为了降低成本,后来很多佛造像改用铜做胎,不直接铸造。
南屏晚钟从名字看,本是江南园林的建筑区,但在这一区域中有一个地方叫广育宫,是祈祷生育的地方,属于民间信仰,具有道教色彩。在这里出土佛造像,说明清代供佛造像的地方不一定都是佛教场所。清宫里经常会看到儒家、道教和民间信仰的殿堂中均有佛教造像的供奉。所以,南屏晚钟出来的铜无量寿佛其实有可能就是广育宫的。
"地天母"佛像
2001年圆明园含经堂遗址出土
清
通高15.4厘米,底座宽12.5厘米,厚9厘米
此尊佛像结半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置于胸前结禅定印,右手托宝瓶。头戴五叶花冠,形制规整,做工细腻,葫芦状高髻。面相方圆端正,双目低垂俯视众生。颈戴项圈,耳垂圆珰肩。披帛自双肩绕于臂自然下垂,搭于座面前方。上身袒露,胸前饰有项圈、璎珞,下身著长裙。单层覆式莲花座,莲座上缘饰有三道连珠纹。莲花瓣圆润修长,排列规整,做工精细,下缘錾刻"地天母"佛名。莲花座底部内刻有"十五"两个简便的计数符号。
含经堂出土的地天母像是梵香楼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件东西。
乾隆22年开始修建六品佛楼。六品佛楼一共有八座:圆明园有一座梵香楼,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共有三座,紫禁城中有四座。
现在除了紫禁城以外,只有河北省承德市须弥福寿寺和普陀宗乘寺六品佛楼建筑还在,但是文物失散。紫禁城中的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慧曜楼、淡远楼已毁于火灾,梵华楼保存最好。圆明园梵香楼属于八座中的第二座,第一座建造的慧曜楼只剩地基。
(杨洋)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