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眼中的圆明园:劫掠和破坏是同时进行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西人眼中的圆明园:劫掠和破坏是同时进行的

2010年10月25日 17:12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40多年前,汉学家凭借回忆记下了圆明园的辉煌与凋零。

铜版画中的圆明园旧影。王金昌供图

  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悲剧不仅代表了晚近史上一段痛苦的集体记忆,它对中国人的集体心理也构成了一次重大的伤害。

  关于圆明园记忆也大量的存在于西方人的著述中,或追忆圆明园昔日的美丽辉煌,或记录当时西方军队暴行,还有对暴行的愤怒谴责……

  圆明园劫难150周年纪念专题

  跨越百年的圆明园记忆

  在如今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前,每一个前来凭吊的人或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座曾令世界惊叹的园林,究竟有着何等的辉煌与美丽?

  不久前,文物收藏家王金昌获藏了一本名为《环游世界》的游记,这本出版于1864年的法文书,其中有一篇近万字的圆明园游记,文章图文并茂,篇幅达16页之多。在蒙尘140多年后,这段历史的记述终于重开天日,并将人们的视线带入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

  《环游世界》的作者M.G.保蒂埃(M.G.Pauthier)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在圆明园遭到浩劫之前,他曾有幸游览过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并对其中的各个胜景做出了详细的记载。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保蒂埃得知后匆匆赶来,但步入他眼帘的,到处都是烟熏火燎后的残垣断壁,昔日的美景早已一去而不复返。

  在不可思议的惨状面前,保蒂埃为之痛心疾首,悲愤难平,他在返回法国后,凭着之前的记忆写下了这篇名为《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游记》的文章。在文章中,保蒂埃极其痛惜地说:“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以后,没有一样东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真是巨大的损失。”

  在保蒂埃的记忆中,“皇帝的藏书阁摆满了书,书柜制作精良,里面摆着最精致和古老的书。皇帝这些珍贵的物品已经为欧洲人所周知。这个藏书阁有三个卢浮宫的大小,所有图书自上而下排列整齐,方式科学,为防止蒙灰,书籍都用丝绸覆盖。这里收集着各种书籍的最好版本,有的稀有书籍只有这里才能找到。……其实,我们可以用圆明园的藏书阁和亚历山大大帝最骄傲的藏书阁相比。”

  乾隆年间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描述圆明园:“它基本是由相互之间独立的一大批住宅组成的,但非常对称和谐,由宽敞的院子、花园和花坛分隔开来,所有这些住宅的门面都涂金、油漆和绘画而金碧辉煌。室内装饰和布置有中国、印度以及欧洲所有最漂亮和最珍贵的东西。……建筑内部的房间与外部一样华丽。除了它们的布局非常合宜之外,那里的家具装饰非常讲究和价格昂贵。”

  另一位传教士蒋友仁则描述道:“所有的花园被蜿蜒于假山间的溪流所分开,溪流时而从岩石上流过,形成瀑布,时而汇入低谷,形成一些水池,根据它们的大小,取名为“湖”或“海”。……供皇帝和他整个宫廷成员居住的宫殿占地宽阔,其内部收藏着四海之内最奇异的珍宝。除此宫殿外,花园里还有其他的宫殿,它们或围绕在宽阔的湖边,或处在湖心的小岛上。另一些还建在山坡上和风景宜人的溪谷边。……”(以上两段引述来自于《传教士书信集》一书)

  傲慢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勋爵在1793年来到北京时,他把圆明园称作“最最光明的园林”,因为他想不出更好的名称来形容这座中国最好的园林了。阿兰.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中描述了当时的场景:“马戛尔尼对鲜花、绿树和喷泉交织成的美景十分欣赏。圆明园大得无边无际,园内数以百计的‘漂亮的楼台亭阁’由穿越假山的通道和美妙的走廊相连接,但马戛尔尼只看到其中一部分。”这一部分已足以令马戛尔尼感到惊羡了。

  圆明园遭到灭顶之灾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圆明园的灾难也开始了。10月7日,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在无数奇珍异宝的诱惑下,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发了疯一样的冲进宫殿楼阁,成群结伙的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及各种珍品。

  参与其事的英军翻译官斯温霍在《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中描述道,“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以一种不体面的举止横冲直撞,每一个人都渴望抢到点值钱的东西。多数法国人都拿着巨大的棍棒为武器,遇到不能挪动的东西,就捣个粉碎。在一间屋子里,你可以看到好几个各种等级的军官和士兵钻到一个箱柜里,头碰头,手碰手,在搜寻和抢夺里面的物品。”

  法国翻译官德里松在26年后出版了《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的回忆录,他在书中对于当年的劫掠行径记忆犹新:“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种样式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来,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

  历史学家杰克.比钦在《中国鸦片战争》中指出,劫掠和破坏是同时进行的,发了狂的英法士兵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就随手破坏。英国专使额尔金则冷冷的看着,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劫掠和蹂躏这样的一个地方,已够坏了,但更坏得多的是破毁。原来总价值一百万镑的财产,我敢说连五万镑也不值了。”

  恶毒而无知的额尔金,最后下令将圆明园加以焚毁,既作为对外国人质被扣押致死的一种报复,也用以对清廷心理上的威慑。10月18日,英军中将米歇尔带领三千多名士兵开始执行纵火任务,他们不仅烧毁了圆明园里的所有宫殿及花园,临近的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及香山静宜园里的楼阁也同遭劫难。

  焚毁行动持续了整整两天。19日下午,英军烧毁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和大宫门作为“收工”之作。英军步兵中校沃尔斯利在撤退时,他看到的最后一幕是:“10月19日晚,圆明园已经不复存在。其周围紧邻的区域也仿佛地覆天翻一般,只有黑黢黢的墙垣和一堆堆烧焦的屋架表明皇家宫殿过去所处的位置。环绕着圆明园的松林也已化为灰烬,只剩下一根根被烧成焦炭的树干。”

  大火随后又持续了三昼夜,北京的上空浓烟笼罩,满目烟尘。恭亲王奕訢在西山的高地上看到这场可怖的大火后,他上奏自己的兄长咸丰皇帝:“臣等登高瞭望,见火光至今未熄,痛心残目,所不忍言……”《庚申夷氛纪略》则说:各名园“尽付劫灰,火光烛天,数日不灭。”

  曾给奕訢拍过肖像的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在十余年后参观圆明园废墟,

  他不无遗憾的描述道:“我们一走进圆明园,一大片荒凉破败的废墟就映入眼帘。昔日装点着中国最壮丽景观的一块块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卧在荒草丛中,瓦砾堆上。”

  断壁残垣枯草凄,世上再无圆明园。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