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不必对“厅官”近乎“全民性”讨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解放日报:不必对“厅官”近乎“全民性”讨伐

2010年10月25日 11:0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鲁奖”本已式微,这几天却又成公众注目的焦点,那是始料未及的——为什么轩然大波呢?因为第五届的鲁迅文学奖,授给了一本署名车延高的诗集,而这个车延高,恰恰又是武汉市的纪委书记,一个“厅官”,于是拨动了网民的一根神经,于是口水汹汹,拍砖纷纷,激起一场近乎“全民性”的讨伐。

  其实一个文学奖,授给了一介官员,本也不必群情激愤。一个厅官,手握重柄、“日理万机”之余,还有闲情逸致,还有如此平静,来写写诗,这就很不错了。我们不是提倡干部有高雅的格调么?孔繁森的爱拍照,拍过雪域高原,郑培民的爱读书,读遍古今中外,不是都被一时乐道么?甚至焦裕禄的一手二胡,还被传为轶事呢!所以说,一个厅官,闲来写诗,总比他夜夜笙歌、声色犬马好,八小时以外舞点文墨,也总比八小时内在澡堂里面 “办公”要“雅”一点吧。这样说起来,一个纪委书记的酷爱写诗,似乎还应当表扬,甚至应当“提倡”呢!所以不必去“拍”他,更不要去“淹没”他。

  当然网友们的“激愤”,大概更在于授奖于官,对于这种“过敏”,其实也应当平常看待的——一方面,谁也没说过文学奖不能授官,况且据说 “鲁奖”的评定,有着来自众多省份的数十评委,并不是哪一个人一言乾坤可以搞定的,所以几乎正常。另一方面,对于一奖授官,公众为什么如此反弹呢?因为在我们的生活里,在人们的眼皮下,以权谋名的事儿实在太多。一戴乌纱,就要授“博导”聘“教授”,当了“一把手”,就要做论文巨篇的“第一署名”,叫做“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至于到处的评选,年年的“授奖”,官员的大名,总要身跻其中、名列前茅,更是人们屡见而不鲜的常例了——所以人们“以全概偏”,所以网民“由彼及此”,断言此次鲁奖的授予一官,定有猫腻,定藏不端。一个车延高车书记,成了众矢之的,这当然颇为冤枉,但这“冤枉”背后的社会心理,当然也颇为平常,不必过于叹息的。

  车延高该不该获奖,其实关键应在于他的诗究竟写得怎么样。“羊羔体”也是可以“齐放”写一“花”,并非“把一句话拆成几句写”那样的简单,车延高的诗,也应当多看几首,并不应当只把一首《徐帆》中的几句话拿出来概以全貌,就断定车诗之“一塌糊涂”的。这是一个“百家争鸣”、智仁相见的文艺问题,是一个大家都可以来讨论的平常课题,既不必把车诗捧到天上,但更不应把他的诗踩在脚下,斥为“垃圾”。

  还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以平常心看“鲁奖”。“鲁迅文学奖”与鲁迅还有什么关系?这已经是网上反复提出多方疑问的问题了。其实岂但一个式微了的“鲁奖”,便是其他的什么“奖”,也不必过于“重视”的。且不说多“奖”背后的“糊涂判”、“关系学”甚至黑幕重重,便是正常健康的奖,其“金奖银奖也不如老百姓的褒奖”。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也应以一颗平常心看“鲁奖”,完全不必太在意它。凌河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