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勤政殿内部修改,毛泽东发过话
1953年,是田恒贵分外忙碌的一年,其中一个比较大的任务,就是勤政殿内部大修。勤政殿就在毛泽东寓所菊香书屋的东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接受外国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地方,有些国务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在新中国政府成立初期,递交国书的仪式很隆重,也比较烦琐。外国大使来去时,都有仪仗队致敬、军乐队奏乐等仪式。毛主席接受国书后,外国大使要致词,毛主席还要致答辞。有时还要由中国外交部长陪同外国大使一行人到主席办公室做简单谈话的安排,甚至还会安排外交部长陪同大使到勤政殿会客室与同来的外国大使馆馆员共进酒点。因此,有时递交国书仪式会拖得比较长。
起初,有关勤政殿的工程是属于国务院管理局负责的,相关的重要事项周总理都亲自过问,具体负责人是余心清,他是国务院管理局的局长,后来又任典礼局的局长。然而此时中南海里的区域已有了十分清晰的划分,区与区之间警卫也日益严格,勤政殿所在的南区域,同国务院办公的北区中间隔着几个区,从那边过来很不方便,所以这次大修的工程,就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这边承担了起来。
这次勤政殿大修的具体任务,还是由余心清亲自向田恒贵交代的。他说:原来勤政殿内大厅的地板是平的,然而在建国前,开第一次政协会议期间,在大厅靠里边正面装修了一个小台子,有两层台阶。这样,在毛主席接受国书发表答词时,都站在小台子上,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
在这里接受了几次外国大使递交国书后,毛泽东认为总让他站在小台子上不好。他说,我不能高人一头,我要和大家平等。田恒贵说:“余心清当时向我交代任务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毛泽东的这段话。”
由于毛主席发话了,因此勤政殿修改第一项内容就是要把大厅内的小台子拆掉,将地板重新取平,使进入到大厅里的人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第二项内容是对勤政殿内的柱子进行保护性装修,专门从上海或者是苏州定做了云彩花纹的锦缎,用来包在维修后的柱子上。然后在柱子的四角做了护线。另外在大厅的墙壁上,也用云彩花纹的缎子做了装饰,还做了高级装修的护墙板。
为了使勤政殿更加得体庄严肃穆,余心清还专门请了一些搞装修的高级专家,好像还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人,由他们绘制了一张装修草图。本来,在大厅后面壁上没有挂国旗,装修后放置了国旗,还做了国旗边框。在国旗的下方,做了一排雕花。大厅的顶子也绘上了图案,周围也做了花饰。
整个勤政殿大厅在维修装饰之后,焕然一新。勤政殿里面虽然只有一层,但北面大厅外立面约有10多米,看上去比三层楼还高。因其高大,站在中南海北边的北海或景山上,都能看得到。
这次比较大的维修装饰之后,田恒贵还对勤政殿做过多次维修。因为勤政殿建筑南部大门厅和中大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屋顶一直是旧的,又长久失修,故而一下大雨就会漏。北大厅虽然是后建的,但因屋顶做得比较简陋,也会漏雨。漏雨后大厅内白色的贴顶和边墙上就可以看到有漏雨的水纹,滴下来地板上也留下水印。
在举行高级别外事活动的庄严而隆重的地方,让人一眼就看到漏雨的痕迹很不应该。因此每在大雨之后,田恒贵就会接到通知,去勤政殿检查。一旦发现了水纹水印,他们就得连夜搭架子,修补粉刷喷浆。
除了下雨后的检查外,有时还会在举办递交国书之类的外交活动前,上级临时通知田恒贵,对勤政殿进行检查。他记得起码有三次是在举办活动的前一天,才通知他们去检查勤政殿。发现问题就得紧紧张张地赶修,不能耽误和影响第二天的活动。
由于多次出现漏雨的问题,主管部门曾计划过做整体大修,但核算下来花费比较大,上级没有同意;另外勤政殿距离毛泽东住的菊香书屋太近,不便于施工,因此整体大修的事始终没有定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才对勤政殿做了彻底翻修,这种时不时检查、赶修的情况终告结束。但经历过那番彻底翻修后,勤政殿也变得面目全非了。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