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有阿拉伯人后裔 “簪花”习俗琉球女人带来(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蟳埔有阿拉伯人后裔 “簪花”习俗琉球女人带来(2)

2010年10月19日 15: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用海蛎壳盖成的房子,当地称作“蚵壳厝”。特别是在老房子集中的村落,“蚵壳厝”一个连着一个,细细看去别有风味。

  从距离江边不过几十米的村口沿山坡向上,一条不宽的街道一直通向山顶,路边一幢幢三四层高、装修气派的洋楼鳞次栉比,不少人家还在热火朝天地盖着楼,一座比一座高,这令来自北京的记者咋舌不已。郑剑文向记者解释:“村里华侨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先是华侨在国外挣了钱,衣锦还乡,在村里盖起楼房。如今村民收入普遍增加,各家都开始盖起房子来了——闽南这边房子盖得越高就越有面子。” 小小的渔村如今已经寸土寸金,高大的房子之间几乎没有间隙。黄荣辉告诉记者:“蟳埔村一共有7000人,多数都留在了村里。”

  然而就在小洋楼之间,记者见到了蟳埔的另一个特色——用海蛎壳盖成的房子,当地称作“蚵壳厝”。特别是在老房子集中的村落,“蚵壳厝”一个连着一个,细细看去别有风味。有些人家盖新房的时候依旧选用海蛎壳做材料,不过装饰的意味要超过就地取材的功能了。记者在村中走访时就看到了一处新建的院落,外墙的上半部用海蛎壳填充,装饰得非常漂亮。院子里面男人、女人分别围着一个大桌子吃午饭,中间隔得很远。女人们都插着满头的鲜花,根据记者几天来了解的情况分析,这一天应该是对这个家庭非常重要的日子。院子里正对大门的是祠堂,房子的女主人告诉记者,他们建这个院子花了30万元,平时并没有人住,这里只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姓黄的老先生说:“用海蛎壳盖房子听说也是从阿拉伯传来的,古时这里阿拉伯海船很多,经常停泊在港湾里,村里也有很多阿拉伯后裔。”

记者手记

  几天来,记者多方行走于蟳埔古老渔村之中,探寻搜索着千百年前留下的秘密,体验了考古队员的艰辛与快乐,甚至有些不能自拔。

  初到蟳埔,为它独特的“簪花”风俗和“蚵壳厝”建筑所倾倒。然而当记者渐渐走进蟳埔,却从心底不断涌出一种深刻的生命感悟。

  无论是将曾经的墓壳用做建筑材料或干脆在皑皑白骨上建房居住,还是在院子中间的阴公宫里堆放大量尸骨,都曾令记者难以理解。大家都说当地人胆子大,这恐怕没错,只是记者隐隐感觉,当地人心中有着一种不同于世人的生死观——他们对死亡并没有太多的恐惧和忌讳。在这里,记者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这大概与他们每日在风浪中同自然搏斗,生死难料有关。

  无论是对不知何时埋葬的“矮人”遗骨还是对大海中随波逐流的逝去生灵,他们都充满敬意,并将其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之和谐相处。刘潇潇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