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人墓”墓主是谁?民间学者建议鉴定骨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矮人墓”墓主是谁?民间学者建议鉴定骨龄

2010年10月19日 14: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蟳埔的探访接近尾声时,本报记者意外地联系到一位村中的民间学者——今年70岁的黄金堆。他是村中公认最有学问的人,对蟳埔的历史和文化都进行过研究,有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自己老房子前的小院里,这位不太喜欢与外人打交道的老先生破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关于“矮人墓”墓主身份众说纷纭,您有什么看法?

  黄金堆:十几年前“矮人墓”的事就传开了,因为有“倭寇说”,连韩国和日本的学者都纷纷赶来研究。我认为在“矮人墓”的问题上存在很多误解。

  泉州以前有个传统,因为很多家庭经常生十几个孩子,不易养大,5岁以下的孩子夭折了是不埋的,直接用草席一包就扔到江里、海里去了。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叫“后山兜的臭新尸”,“后山兜”就是“矮人墓”所在的沙滩,这句话说的是晋江到我们这里突然向东急转弯,从上游扔进江里的孩子尸体被大量冲到海湾里,漂浮在海滩周围。我小的时候在那边见过的小孩尸骨可不是一个两个。

  所以我的猜测是,因为地震、洪水、瘟疫等灾害有大量孩子死亡,被扔进水里,漂到了我们这里的海滩上,又被村民捡拾上来存放着——我们这里在海上看到尸骨都要捡回来供着,蟳埔更是泉州最迷信的地方,无论什么灵鬼人们都烧香。后来可能是某个特别迷信的人将这些尸骨统一整理,入瓮安葬——这从“黄金瓮”大小一致、坟包排列整齐就可以看得出来。

  目前的各种说法大多缺少依据,其实没有什么小矮人,鉴定骨龄后就会真相大白。

  记者:无论是“簪花”还是“蚵壳厝”都非常有特色,您能谈谈蟳埔的历史和文化吗?

  黄金堆:蟳埔唐代建村,宋朝时最为兴旺。以前蟳埔归晋江管辖,是一个小海岛,“大跃进”时期填海才与大陆连接起来。目前蟳埔有16个姓氏,统称“蟳埔十六姓”,村里人口最多的黄姓其实是最晚迁来的。以前还有更多的姓氏,来历各不相同。比如有记载说宋末元初时泉州舶司、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在海边一夜杀死宋朝幼主部将3000多人。后来蒲姓族人犯了事,后人不愿受牵连,就改姓“卜”了。

  蟳埔确实曾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但说“蚵壳厝”和“簪花”一定是阿拉伯人传过来的,似乎缺少根据。比如“蚵壳厝”,同孩子尸体一样,大量贝壳包括海蛎壳堆积在海滩上,随处可以挖出来,多得不得了,哪里需要从阿拉伯运过来,不过是就地取材罢了。“簪花”的传统至少在宋末就有了,簪子本来是骨头做的,所以我们这里管簪子叫“骨架”,现在都变成金的、银的了。福建本有“三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州女。惠安女很出名,湄州因为是妈祖的故乡也很出名,只有蟳埔女一直默默无闻。其实蟳埔极有特色,只是缺少宣传,实在应该好好开发我们的文化资源。

  老人接受采访之后,还亲自陪同记者再次来到鹧鸪山寻找新“矮人墓”。在山上才得知,老人已被诊断为胃癌晚期,非常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将毕生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刘潇潇 )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