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碎片闹市静默 两朝御笔残存四合院(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圆明园碎片闹市静默 两朝御笔残存四合院(图)

2010年10月18日 09:3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对石狮子今年由西交民巷87号院重回圆明园。

“称岩松”“熙春洞”石刻隐身石丛。

西交民巷87号院朱门紧闭。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

  圆明园碎片

  闹市静默百年

  从和平门地铁站往北步行5分钟,便是一座灰砖墙围着的院落。1913年,当时的宅子主人郝升堂从圆明园拉走了许多汉白玉石雕、石刻,在这里建起一座苏式小园林。来自万园之园的石刻,移居在此已近百年。静默无声地一点点风化,字迹一点点模糊不清,哪里知道墙外早已换了人间。

  与一箭之遥的王府井中心地带的人声鼎沸相反,翠花胡同隐于闹市中,幽静少人。在王府井购物的游客恐怕想不到,不远处,来自圆明园的乾隆帝、嘉庆帝手书石刻,正日复一日静静地消磨着风华,直到字迹湮灭无识。

  北京大学未名湖西,来自圆明园西洋楼南面大喷水池的翻尾石鱼仅是参观者眼中的一处“景点”,往来于此的莘莘学子早已熟视无睹。正如北大西门内的一对华表,每届北大学子毕业时都以之为背景留影,又有多少人知道它们原来的家?

  中山公园的兰亭八柱和兰亭碑、文津街老国图的文源阁碑、中国对外友协院中的绮春园铜狮……三年前公布的“圆明园流散文物调查报告”统计,圆明园文物散落在北京地区有近百件,包括碑碣、石雕、石刻、玉器、瓷器等,集中在十余处单位和民宅。

  或是庭院深锁门房把守、或是学子懒顾游客漫不经心,这些露天存放的圆明园碎片经百年风吹日晒,当年风华早已一点点磨灭,所能考察到的实物,也是唯让人心生担忧,会否就这样逐渐风化直到湮灭无痕?更可惜的是,经过它们身边、或离它们很近的人们,亦对它们一无所知。

  晨报记者 王海亮

  翠花胡同

  碎片1

  “称岩松”石身破损

  从喧闹繁盛的王府街大街一路向北,就到了翠花胡同。路牌太明显,“翠园满汉全席”亮得扎眼,这也正是记者寻访的目的地。

  乍踏入胡同,仿佛适才的喧闹和人气一下子被关在了身后,秋天的日光在胡同里打下柔柔的光影,挨着墙根晒太阳的老太太说,老文物?圆明园的?没听说过。我们在这儿住多少年啦,这胡同里,没有。

  “翠园”是原民盟招待所,如今打的是“满汉全席”的大招牌。门口的服务生拦住了记者,“吃饭还是住宿?这里不允许参观。”胡同里的大四合院,想进去瞅瞅的人每天都不少,服务生说。

  得到经理允许后,记者进入翠园的小花园,服务生充当了临时导游,“这里以前是魏忠贤的宅子”。四下转悠,终于在假山的山石掩映中费劲地发现了一处颇为残破的石刻,字迹模糊、岁月沧桑。这块后来记者确认为是嘉庆御笔“称岩松”的石刻,石身上有三道深深的裂痕,右上角则缺掉了一块。石刻两侧为树叶所掩,更是难以看清本已有些模糊的刻字。

  记者注意到,“称岩松”上面悬空了一块石板,似乎是作保护之用。也许是渐入深秋的关系,院内四望不胜凋零,假山树木间更结有蜘蛛网。带着记者参观的服务生解释说“扫园子的大伯最近放假了。”

  碎片2

  “熙春洞”字迹模糊

  在“称岩松”石刻背后不远,更深地“隐藏”着一块四周雕有花纹的石匾,从资料分析,这当是当年流落至此的另一重要文物——泽兰堂乾隆御笔“熙春洞”,但刻字却已模糊到几乎湮灭无踪的地步。

  毗邻花园的,是大大小小的饭店包厢,最大的包厢金碧辉煌,设有皇帝宝座以及金光灿灿的对联。从这一点看,倒与几米外的皇帝手书石刻略有些“匹配”。服务生说,园子不让外人参观,只有在这里吃饭和住宿的客人可以逛逛。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