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走出五位美国将军(图)
广东路1号
美国兵营
特点:建于1910年,占地205公顷,原属于德国租界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为美国兵营。兵营院内有大操场和十几座仿英式楼房,砖木结构,建筑各不相同,总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主楼楼高3层,带地下室,大开间、大进深。立面突出半圆形,有塔楼、方窗、拱形门洞。墙壁为水泥浅灰色,开老虎窗。盔式屋顶,挑檐,整座建筑雄伟干练,结构严谨,有阳刚之美。这幢楼曾为美国军官宿舍,美国将领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麦克鲁、包瑞德曾先后居住过。现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在兵营对面,过了广东路,是一处建于1920年的美国军官宿舍,名为荣华里。这里共有40所2层砖木结构的英式小楼,形成组团格局。这里在上世纪20年代,是美国军官们家属的宿舍,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这些楼房砖木结构,2层五脊大筒瓦顶,清水砖墙,乳白色的门窗。室内为菲律宾木地板、木楼梯。1楼为客厅、餐厅、卫生间,2楼为卧室、起居室。院落宽敞,中部有花坛。整所建筑整齐雅致,别具风格,设施齐全。
上世纪初,《辛丑条约》赋予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驻军的权力。最早,美国兵营设在博罗斯道和海大道路口的一幢楼里(现为烟台道1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搬到了位于德租界的兵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美国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美国人“收回”了兵营。
天津设卫于明朝,“卫”本为军事机构。其实在更早的元朝,天津就已经是京畿辅卫之地。从天津设“卫”到清末袁世凯“小站练兵”,天津兵营中出过不少在军政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佼佼者。天津“洋兵营”中的一些军官后来也成为了风云人物。天津的美国兵营走出了五位将军,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世界。
儒雅上将马歇尔
美国兵营中最出名的人物,无疑是马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此人是美国国防部的参谋总长,战后出任国务卿,为美国为数不多的五星上将之一。当他来到天津时,还只是驻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副团长。
马歇尔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童年时因淘气顽皮使希望他成为一名军官的父亲分外失望。但父亲还是把他送进了维吉尼亚军事学院,不料马歇尔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踏上了从军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曾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的副官。一战结束后的1924年,他来到了天津,随行的还有他的夫人莉莉和岳母,她们暂时居住在美国大院里(现荣华里)。
天津至今流传着不少和马歇尔有关的传闻,金彭育讲了马歇尔和一个小木匠的友谊。
当时,天津有个叫侯广禄的木匠,开了一家名为广泰木器铺的小店,由于活儿干得好,美国人经常找他帮忙修配家具,一来二去,就和马歇尔混熟了。1927年,马歇尔离开天津时,请侯广禄帮他做些东西留作纪念。侯广禄为马歇尔做了三件东西——第一件是中式炕上的被槅子,第二件是一个剃头挑子,第三件是卖乌豆的圆形挎桶。侯广禄特别用心,马歇尔很满意。1946年,马歇尔再次来到天津时已经是五星上将。他专门接待了侯广禄(一说侯广禄已经去世,接待了他的儿子侯振鹏),还用“五星上将专用笺”写信推荐侯振鹏到美国上学。
很多和马歇尔有过交往的人,都用类似“温文尔雅”这样的词来形容他。马歇尔的过人之处不在于“身先士卒”,而是“决胜千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陪同罗斯福周旋于世界各国之间,出席各种首脑会议,俨然罗斯福的“智囊”,以至于他退休之后,罗斯福为调节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请他出山。他为美国利益考虑,65岁时放弃了悠游自在的生活再度出山,开始了他的“军调岁月”。调停失败后,马歇尔于回国后出任国务卿,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施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病逝。在马歇尔的葬礼上,已经卸任的杜鲁门称他为“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中的伟人”。在那之前,美国《时代》周刊曾称他为“祖国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
史迪威五次来华
史迪威于1883年生于佛罗里达州,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任欧洲美国远征军第一集团军助理参谋长,史迪威便是他手下的第四军首席情报官。马歇尔来到天津后的第二年,史迪威被调到天津,在驻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中担任营长。
其实早在1911年,史迪威就曾被选派到中国学习汉语,并于三年后归国,史迪威是他的汉名。他热爱中国历史和文化,给他的两个女儿南希和艾莉森,也起了中国名字,分别为史文思和史文森。1920年,他第二次来到中国继续学习。在天津期间,史迪威在美国兵营办公,但居住在马场道242号的一所房子里(现162号),他的第四个孩子本杰明就是在天津出生的。
1927年,史迪威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随后因其出色的报告受到嘉奖,1928年即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1929年回国。
因为史迪威精通汉语,于1935年和1942年两次受政府派遣来中国考察战况。1942年,史迪威已兼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兼驻华美军总司令、中国陆军训练与作战司令部首脑和调拨物资等重要职务。1944年7月,史迪威被任命为四星上将,之前美国的四星上将只有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阿诺德四人。1944年,史迪威因同情共产党而与蒋介石产生矛盾被调回国。1946年,史迪威因胃癌在美国去世。
与马歇尔相比,史迪威被传为人冷峻,事必躬亲,不太容易与人合作,有“尖刻的乔”之称。但他本人以这一绰号为荣。
魏德迈、麦克鲁和包瑞德
接任史迪威中国战区统帅顾问及参谋长职务的魏德迈也曾为驻津美军。魏德迈1896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哈马城,和史迪威一样,也是西点军校毕业生。1929年,曾在驻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服役,1931年调往菲律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魏德迈得到英国海军元帅巴顿将军赏识,被提升为盟军东南亚总部副总参谋长,此后不久奉调接替史迪威。
魏德迈接替史迪威后,担任其参谋长的麦克鲁也是当年在驻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服役的军官,两人在那时起就已经结下了友谊。抗战胜利后,麦克鲁曾代表美军参加中国战区的日本受降仪式。
美国兵营里走过的第五位将军叫包瑞德,是位“儒将”。他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弃笔从戎。上世纪30年代初,包瑞德在驻津美军中担任情报官,之后接替史迪威任驻华武官。他曾于1944年率美军观察组去延安,晚年以此经历写成《狄克西使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在母校的讲台上讲述此经历。同时,他还是该校首任斯拉夫及东方语言系主任。
专家支持 金彭育
撰文 本报记者 李宁 摄影记者 蔡志文 王建一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