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折翼
远渡重洋第一站即遭挫折
圆明园珍宝绝大部分流散海外毋庸置疑,但具体状况如何,一直让众多国内研究人员纠结。
2009年10月18日,圆明园遇焚149周年之际,在国内某著名企业的赞助下,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刘阳,决定到海外搜集圆明园流失文物资料。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管理处支持。
“出去调查圆明园文物,主要是为了完善圆明园文物资料,是为以后研究圆明园做准备”,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反复强调这一点。事实上,在国内近十年文物调查的基础上,圆明园管理处也确实迫切需要了解海外文物部分,以完备圆明园研究资料,以及为园内部分复建工程提供参照资料。
按出发前计划,调查人员将分三路进行海外调查,一路前往美国,一路前往英法德等欧洲诸国,一路前往日本。他们希望,一则完善圆明园现有文物数据库,二则能与国外一些博物馆共同举办圆明园文物展览。
“首站之所以选择美国,因为美国国家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影像和文献资料都最齐全;此外美国为多元文化,便于沟通和交流,一些博物馆东方部负责人和职员本身就是中国人;另外美国历史上也从未直接参与圆明园抢劫,还考虑到英语翻译的可行性等”,今年10月初,刘阳承认,去年海外寻宝活动的路线设计,他们出发前曾进行过反复论证,而为筹划这次活动,他几乎花了五年时间查找欧洲、亚洲等国有关圆明园文物的相关资料。
“可以说,正式出发前,我们已经对海外圆明园文物有了大致了解,不是盲目行动”,刘阳介绍,2009年11月29日,这支由圆明园研究专家、管理处工作人员、媒体等八九人组成的寻宝小组,从首都机场正式起程前往美国。而接下来将近一个多月的寻访,却让这个研究小组感觉五味杂陈。
寻宝小组首先赶到美国国会国书馆调查,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套名为《圆明园大木作定例》的清朝文献。书中对圆明园修建过程中大的木工活用料,作了准确记载。如乾隆七年十一月初五日,安佑宫神龛用,雕龙身长八尺至七尺,每条雕匠四十工,龙头六工。这意味着这条雕龙,共需46个大工方能建成。
在费城艺术博物馆,寻宝小组则发现了上百件玲珑剔透的中国藏品,其中包括有乾隆题字的娟秀鼻烟壶、瓶、印章等,两枚印章则均有刻文,一枚刻写着满汉文对照的“太上皇帝之宝”,一枚刻写“十全老人之宝”。因这些物品均成对出现,没有散失,专家们估计这些乾隆御用之物,应该是从宫中成批流出。此后,在纽约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波士顿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等处,寻宝小组寻找到了一批珍贵的圆明园旧照片。
“共五六十幅”,刘阳认为,这批珍贵的影像资料,至少可以让圆明园研究时间缩短二三十年,研究价值高于实际价值。但显然更多人并不这样理解。“就连我的母亲都问,去了一趟带回了些啥没有,也许人们认为只有抱一两个圆明园价值百万的瓶子或古董宝贝回来,才算是不虚此行。”刘阳承认,第一站美国之行回来后,海外寻宝计划即告搁浅。
圆明园学术委员会一相关专家透露,计划过早中断,一方面由于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海外寻宝动静太大,已造成一些海外博物馆不理解,甚至对寻宝小组戒备森严,“比如在研究人员到达之前,人家就已经准备好了律师函等法律文案,随时准备对抗”,“寻找时机还不成熟,很难再进行下去”。
“目前研究圆明园历史,主要有三个资料来源,一是遗址发掘,二是现存样式雷图纸,三是影像资料,海外寻宝很大一部分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第三条研究途径而去的,但现在这条路中断了。”作为海外寻宝计划的最初发起人,刘阳对此感觉万分惋惜。他告诉记者,今后一段时间,他将转为协助出版社翻译出书,然后从翻译出来的国外圆明园重要文献中搜集其海外文物信息,“等以后自己攒够了钱,也可以再出去查找(资料)。”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