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杂志将提高稿酬二到五倍。
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一个四合院只要几千元,名家写两三本书就可以买了。事实上,像老舍、张恨水这样的名家,当时都有自己的四合院。而今,郭敬明《爵迹》的1.6万元稿费,大概只能买一只好一点的抽水马桶……
昨日,上海某媒体报道称,上海作协下属文学杂志《收获》、《上海文学》等稿费标准将大幅度提高,新标准将是原标准的2-5倍,由上海政府从“文学发展基金”拨出专项资金扶助,每年都会注入新的资金。据悉,这笔专项资金大概会在今年底明年初到位,到时将会确定一些稿费标准的细则。
由此,上海将成为全国的“稿费高地”,这对广东是否有借鉴作用?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以及广东几家主流文学杂志的负责人,包括广州《花城》杂志主编田瑛、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杨克(曾任《作品》杂志副主编)、《广州文艺》副主编鲍十等。他们一致认为,现行纯文学杂志稿酬标准偏低。
稿酬低一直实行上世纪80年代标准
纯文学杂志稿酬过低,早已有人呼吁“提价”。全国政协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范小青曾经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应当出台适应时代发展的稿酬标准,并出台相应政策,保证纯文学类刊物编辑的收入。纯文学类刊物也应自找门路,巧妙与市场融合,“保障纯文学类刊物的生存发展,有更多的青年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纯文学创作中”。
《康熙大帝》当初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一次性印了40万套,但二月河的稿费只有8000元;贾平凹当初出版《废都》时也只拿到了6万元稿费。杨克介绍说,作家稿费一直实行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标准。相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这是很低的。上世纪90年代,他主编了一本《图腾的困惑》,“稿费有5000元左右,对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而言,这个收入虽然不能让作品创作者发财,但至少能够解决基本的生活消费问题。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其他行业收入猛增的情况下,稿酬仍然保持在以前的水平,这对于作家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改为版税制度后,畅销作家的作品收入上百万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大部分纯文学杂志的作者,则依然只能拿着20年前的稿费过今天的日子。
有人拿1950年代的稿费和今天的稿费进行了比较。郭敬明6月份在《收获》上发表了20万字新作《爵迹》,按照千字80元的标准,他大概只拿到了1.6万元的稿费。按1950年代的标准,《爵迹》放到那时可以拿到二三千元的稿费,这在人均月工资40元的当时可谓“巨款”。当时北京一个四合院只要几千元,名家写两三本书就可以买了。事实上,像老舍、张恨水这样的名家,当时都有自己的四合院。而今,郭敬明的1.6万元稿费,大概只能买一只好一点的抽水马桶,即便是增加2-5倍,还是连个卫生间也买不起。
涨不起上海的做法广东能否借鉴
赵丽宏告诉记者,像《收获》、《上海文学》、《萌芽》这些老牌文学杂志,新政前的稿费标准基本是80元至100元/千字,这还是近七八年来改的,七八年前一直是60元至100元/千字。
而在广州,《花城》、《作品》、《广州文艺》等主流文学杂志,稿费也是千字100元左右,田瑛和鲍十都表示,这“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
杨克说,稿费过低,让大部分青年作者偏向于为报社写专栏,因为报纸文章短小,稿费有千字200-300元左右。这对纯文学的创作无疑会有一些影响。因此,提高稿酬的呼声,近几年此起彼伏。
但问题是,不是杂志不想涨,而是涨不起。几位杂志主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一致认为,要提高稿酬很有难度。杨克表示,现在的纯文学创作,很难创造高稿酬的相应价值,大部分纯文学杂志发行只有几千册,支付现行稿费都已是勉为其难。即便是像《收获》这样每期发行量可达10万册的老牌杂志,稿费提高2-5倍也需要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
那么,上海的做法对广东有何借鉴作用?鲍十表示,广东正在建设文化强省,提高稿酬“有必要也有可能”。“现在有的刊物的稿酬低的就几十元,有的甚至不到50元,所以有必要提高。至于可能性,除了杂志本身要想办法提高效益,也需要政府的支持。”
杨克也认为,要提高稿酬的话,还是要求助于国家补助等手段,“西方国家有很多的社会基金等支撑,作家自然不用担心稿费的问题。中国现在还没有这么健全的机制,基本上还只能寄望于国家或政府的扶植与帮助”。
影响力涨稿费能否提升创作品质
赵丽宏说,这次提高稿酬只是因为稿费太低,主要是体现对作家劳动的尊重,对文学的尊重。稿酬提高可能会吸引一些投稿,但对促进文学创作没有直接的根本的影响,因为“在《上海文学》、《收获》这样的杂志中发稿,对作家而言,是一种专业的认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们不会因为稿酬很低就不坚持创作”。
不过程永新认为,“稿酬低对文学创作当然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作家常常出于友情不考虑稿费给刊物稿件,一次两次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次数多了,如果没有给作家财物上的支持的话,他们也有难处。提高了文学作品的稿酬,能够进一步体现作家作品的价值,也能够吸收更多优秀的作品”。
具体到广东,如果提高稿酬,对促进文学创作和提升杂志品质有何积极影响?杨克表示,很多人都不是为了金钱进行写作,但提高稿酬还是会提升作家创作的积极性,对于提升文学杂志的品质也会有所帮助。他同时认为,这种作用和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首先,广东是经济大省,提高稿费相对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利益提升,在诱惑力方面来说不具优势。其次,有些优秀作家,经济上还是会依赖于作品创作,而不同级别刊物发表的审批时间不同,因此,如果他等着这笔钱花的话,常常会选择较低级的刊物来发表。因此,提高稿酬对于提升广东文学杂志的品质会有帮助,但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链接
上世纪初的稿费———
每日发表千字可维生
上世纪之初,中国的“稿费”和“版税”以及“作价购稿”(买断版权)这3种当时流行于欧、美、日的稿酬形式,在中国已经齐备了。因此,那时中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以卖文为生的可以被认为是市场化的“文学生产”行业。
依当时报刊反映的物价,一个作家每日能发表一千字就基本上可以维持生计了。最早一批卖文为生的人中也有日子过得不错的。如吴趼人和林纾就是当时只靠写作就能过上舒坦日子的作家。实际上,吴趼人最后的岁月就像他自己说的靠“咬文嚼字”为生。而翻译出版过181部小说的林纾的稿酬,有人估计可以买到27150担上好大米。他在1899-1924年所得稿酬,约10万余元。比1901年的(据胡适《藏晖室札记》说)值约4万美金的诺贝尔奖金还高出两成来(据当时报纸刊登的金融行情和作家们的书信、日记记载,那时4万美金大约只能折合为8万“中国元”)。部分所谓的专业作家,名利双收,显赫一时。
“文革”中,稿酬完全被取消。1977年4月稿酬重新恢复,但已从50年代的每千字7一14元,改为2一7元。新时期文学的繁荣,与稿费制度的恢复不能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至少,稿酬作为社会对作家的一种认可,在精神上给了作家极大的鼓励和安慰,在物质上也解决了作家的一些经济困难。
———摘自陈定家《略论中国稿酬制度的变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
记者蒲荔子 实习生李高思 温友丽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