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略萨:快60岁写情爱,还那么优美且有激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谈略萨:快60岁写情爱,还那么优美且有激情

2010年10月08日 10:0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北京时间19时)宣布,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文告称,略萨对政治权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文学成就与马尔克斯齐名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1953年进入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离开祖国秘鲁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纳)等国。1961年冬,在巴黎的一处阁楼里,略萨写完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作品出版后立刻轰动了西班牙语世界。该小说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跳房子》和《百年孤独》一起将拉丁美洲文学带进爆炸时代,略萨也因此与富恩特斯、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

  《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谁是杀人犯》、《叙事人》、《谎言中的真实》、《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等。略萨大部分作品中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是反独裁,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

  很多年以来,略萨先后获得过多种重要文学奖项。略萨在得知获得诺奖之后非常高兴,激动之余也表示被授予这项殊荣是诺贝尔文学奖“对拉美文学和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的承认”。此次颁奖之前,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长恩达尔曾批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过去20年,13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欧洲。

  获奖是给诺奖增添荣誉

  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起,略萨就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略萨获奖实至名归,都等这么多年了,他早就该获奖了!”北京大学西班牙语文学专家胡续冬认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都有资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著名作家阎连科更是表示,略萨是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其成就跟马尔克斯不相上下,获奖是给诺贝尔文学奖带来荣誉。网上也有书迷迅速反应,一致称略萨获奖理所当然。

  略萨不但善于文学创作,而且有政治雄心,但在1990年竞选秘鲁总统时被藤森击败。日后,在回忆录《水中鱼》中,他反思道:“现在看来,没能获胜意味着一种精神解脱,可当时真是刺痛了我的心。”然而,正是此次败选,让他坚定了对写作的信仰,“我要设法通过我的写作参与政治”。虽然略萨偏爱政治,但诺奖此次颁给他,国内专家认为并不具有多强的政治色彩。“他的文学有足够的影响力。”胡续冬认为。

  对中国作家至今仍有影响

  略萨的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作家产生影响。1979年北京大学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略萨,并自1980年开始组织翻译其作品,全部都从西班牙语原文直接译出。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由赵德明翻译。阎连科也是赵德明的好朋友,很早就读到了略萨的作品。“80年代看到略萨的作品,一直无法忘怀,被他的叙事方式征服了。”阎连科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又读到由赵德明译介过来的《情爱笔记》,发现略萨都快60岁了,对情爱还写得那么优美、有激情。

  胡续冬说,拉美“文学爆炸”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中国作家也不例外。“他的小说跟我们的不一样,讲究多线叙事、拼贴叙事等,进来之后就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这跟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潮是同步的。”阎连科就坦陈,自己在创作初期,曾直接模仿过略萨的作品。他觉得,现在略萨获得诺奖,也是重新让中国读者认识其作品的机会,重新领略拉美文学的影响力。

  中译本出版过数十种

  略萨本人曾于1994年7月初偕家眷来到过北京,其间参访长城等名胜,并于同年7月12日早上在北京与中国西班牙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一文。同日全家转往西安,并在游历上海后才回到长住的英国伦敦。“当时影响并不大,略萨来中国属于微服私访性质。”胡续冬回忆。

  事实上,略萨的作品在中国已翻译出版过数十种版本。较知名的如,时代文艺出版社自1996年起出版略萨全集,共出版18卷。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引进略萨代表作,2009年末、2010年曾集中推出《绿房子》、《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赵萍介绍,略萨获得诺奖,出版社会加大出版力度,尽快推出其代表作《酒吧长谈》和《坏女孩的恶作剧》。 

    本报记者 周南焱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