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在即。纵不能说是中国作家心头的痛,但凡是写作者,总会有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读者对这一文学奖的“迷信”与崇拜,巨额奖金的诱惑、“诺贝尔”三字背后的巨大意味……于是,每年临近十月,人们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投向瑞典斯德哥尔摩。
近日,甘肃的《未来导报》推出“2010:中国诗人、作家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系列专题。虽然策划者高调宣布,“我们并不在意结果是否精准。重要的是我们以此呈现了中国当代诗人和作家之所珍爱。这已经足够了。”但无论如何,这“推荐”搭的还是“诺贝尔”这趟顺风车。而在这份名单上,由中国作家推荐的中国作家的名字可说最引人注目。这些被广大文学爱好者熟知的名字再一次提醒着我们怀着的文学梦想:中国作家,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然,也有人把这种期盼归结为四个字:“诺奖焦虑”。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的推荐者主要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已在文学界站稳一定脚跟的“青壮年”诗人、作家。这近四十名诗人、作家,分布在各个省份,虽然他们的推荐没有瑞典皇家学院院士们的神圣效力,但是从这份推荐名单上也可以看出,在“诺贝尔文学奖”背后,我们身边的作家和诗人,有着复杂而各异的阅读趋向、审美意图。从他们的推荐语中,我们也可以依稀看出这些作家创作中的精神脉络和前进方向。而无论是“诺奖焦虑”,还是“皇家学院的中国式狂欢”,如果撇开“诺贝尔”这团迷雾,普通读者还是可以从这份日渐庞大的推荐名单上,看到中国作家们列出的一份万花筒式的世界文学阅读书单。出现在这个名单上的名字,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作家中的作家”、“写作者中的写作者”。
一次类似游戏般诺贝尔文学奖推荐活动也显示出当下的文坛百态。有人欣然推荐,有人婉转拒绝,有人正襟危坐,有人嬉笑怒骂,有人是看热闹,有人是当炒作。有心人尽可以对推荐名单进行各个角度不同的解读。比如,邱华栋推荐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在21世纪这个大众媒介时代,很难相信还会有像卡洛斯·富恩特斯这样有宏大的抱负,企图囊括历史和整个时代的全部面貌,将时间与历史打通,在时间中自由穿梭的作家出现。在眼下电子媒介逐渐占上风、到处都是信息垃圾和碎片的后现代与全球化的社会里,卡洛斯·富恩特斯属于那种正在消逝的文化背影和一个伟大的文学传统,这个传统也许不会再回来了。”这兼具赞美和叹惋的词语中,难道不是富含对当下写作状态的一些言外之意么?甚至作家的文学理想,其写作的“野心”和“企图”,都可以作一二猜测。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推荐名单上的中国作家。浙江诗人潘维推荐的是中国旅欧诗人北岛,“每个议员都应站在自己选民的立场说话,我无需为其他自由发言人的语种代言,我从汉语的位置出发支持北岛。”他这样表示。从他的荐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作家试图在世界文学版图确立位置的一种姿态和意图:“诺贝尔奖本身是西方游戏规则与话语权的产物,因此汉语作家要获此奖的概率颇低。事实上,仅凭文本实力角逐是许多人的真空臆想”,“英语获奖是常态,而汉语获奖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也会让世界的文学视野扩展丰富。”
这当然只是一种声音。名单中还有如福建作家林那北,凸现出作家个人的趣味的推荐。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北北推荐的是自己的同行———江苏作家苏童。荐语中除了有诸如“他的许多小说总是指向历史和记忆,让时光保留了某些故事和细节,同时也删除了另一些前因后果”、“他的小说一向并不激烈,罕见炽烈的、激情燃烧的想象或者冲动,但叙述的疏密、开阖以及机智潇洒都纹丝合缝,并且在水一般灵活之中又隐含了内在的控制,收放自如”等关于小说技巧方面的叙述之外,她更是直白地称苏童为“一直是个被我仰视的作家”,“能借这个机会向他致敬是件愉快的事”。于是,就有网友说,“追了这么多年的诺贝尔,直追得气喘吁吁,轻松点看待这个奖项,其实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而主办方也表示,本次推荐的目的并非是与瑞典文学院掰腕子或者叫板,更不是“猜谜”游戏,而只是一个呼应。推荐的目的并不在于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会不会出现在这份推荐名单上。事实上,这样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因为,每年瑞典皇家学院的出人意料是举世皆知的。“全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诗人、作家患有‘诺奖焦虑症’,他们的写作已经有些变味,成为被批评乃至取笑的对象。我们认为这首先是诗人、作家自己所致,同时希望同样的情况不要发生在当代中国诗人、作家身上。瑞典文学院只是在做他们认为自己该做的事,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则需要考虑另外一些问题。”
记者 金莹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