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保护旧城应"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保护旧城应"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

2010年09月29日 13:2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博盛会迎来全球嘉宾,在他们眼中,上海的市井里弄生活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昨天举行的“共寻石库门复兴之路”论坛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重新审视城市保护与发展的良好契机。共同守护石库门,留住这独一无二的“海上风情”,已成当务之急。

  价值:凝固城市之美,延展城市文脉

  很多上海人记忆中都有这样的片段:房前有天井,夏夜乘凉、冬日孵太阳,让人与自然更加亲近。清晨,被窝里就能听见亭子间阿姨下楼上班,皮鞋“笃笃”响;傍晚炊烟升起,孩童们在弄堂里跳橡皮筋,各家大人从一个个窗口探出头来招呼他们归家吃晚饭;夜深人静,弄堂口的柴爿馄饨飘着温暖的香气……在阮仪三看来,石库门这一老上海代表性建筑浓缩了市井生活点滴,凝固城市之美,更是上海走向未来的底气之一。

  专家指出,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一种居住房屋,也是旧上海最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住房,至今全市还留有数十万幢石库门房子。这些石库门房子衍生了上海的文化,留存了上海的记忆。它见证了上海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城市居住模式的变化,即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变成了里弄,容纳更多人口的同时,又保持了亲切宜人的人性化尺度。与此同时,石库门中西合璧,合理地吸收了外来的西方文化,又创造性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统计显示,上海曾有石库门里弄9000处,占市区住宅总面积六成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在抗战爆发后一直未有妥善修缮。阮仪三说:“从建筑特色、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上来评论,石库门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城市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珍重留存。”

  在高楼日益增多的今天,石库门建筑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 “保存记忆”。若能让高楼大厦与石库门群落更好地融合,形成 “高低结合共生”,构成上海独有的城市轮廓线,无疑将令城市更为参差错落,带来形态多样之美。

  原则:“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

  “一说到上海的石库门,很多人就去看新天地。上海的里弄改造是好事,但我反对拆光了重建。”阮仪三将石库门比作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应该做的是想办法让他延年益寿,而不是违逆自然,返老还童”。

  专家指出,“新天地可以有,但是你得先有原汁原味的东西,然后才有新天地。”他认为,居住其中的上海人家才是石库门房子真正的灵魂,对旧民居建筑群的更新保护应以修缮为主,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疏解居住人口,来给石库门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旧城保护,绝不能做成‘房地产项目’”,阮仪三说,如把历史建筑保护、旧城区保护看成炒高地价、房价的跳板,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会给真正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街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阮教授表示,尊重旧城区、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不是反对建高楼,而是从旧的文化中滋养出新的文化,这才是保护旧城区、保护历史建筑的核心内涵。旧城的发展应尊重城市现有的建筑和肌理,对于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和街区要加以保留,要保护老上海的里弄特色,根据具体情况,建筑内部可以设施更新;对于已经破败和没有价值的建筑可以拆除重建。

  不妨让这些“城市记忆”,成为城市发展独一无二的底蕴。其历史文化价值,将为当地的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贡献无法估量的价值。十多年前,美国“苏荷”只是个废旧工厂区,正是这些旧厂房、旧街道,以其特有的历史积淀、人文脉络激发了人们的灵感,吸引一批又一批艺术家、设计者们到来,历经多年发展,现在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举措:政策引导与全社会投入并重

  数据显示,在新加坡有5300多幢老建筑被列入保护范围;在纽约,凡稍有意义的近代物品,几乎都挂上了“纪念建筑”标签。如何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保留自己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记忆和个性,成为全球大城市共同的课题。

  近年来,上海坚持探索对石库门的保护与更新,如划定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严格保护。但保护与更新如何因地制宜,真正破题,仍需审慎的政策引导与全社会共同投入,在税收、土地政策、经费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保护的长效机制。

  在法国,1975年开始实行住宅改善计划,将保护区内的传统住宅纳入国家资金补助计划中,通过国家补助作为启动基金带动地方和个人的资金投入,对业主提出鼓励性政策,这一“三方出钱出力”的政策,对法国城市旧区的复兴修缮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意大利政府近年来平均每年的遗产保护经费约为40亿至4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德国黑森州每年都有专款用于旧民居的保护和修缮,2007年一年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费用约为6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其中还不包括大型文物建筑的修缮。

  专家建议,所有城市的历史文化都是在进行中、发展中的,因而对它们的保护,也应是动态的。譬如,有些建筑至今结构良好,只是辅助功能落后了,只要稍加修整,就完全可以适合现代人继续居住。还有不少老建筑,既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纪念地,又是开展文化旅游观光,甚至国际交往活动的上佳之地,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功能开发和利用,不仅不会影响对它们的保护,而且会促使更多的人关心它们,使它们保护得更好。  

    本报记者 彭德倩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