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英文遗稿:未迎合美国当时主流意识形态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张爱玲的英文遗稿:未迎合美国当时主流意识形态

2010年09月26日 15:13 来源: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易经》(TheBookofChange)的英文打印稿。

  南都:张爱玲的英文遗稿情况如何?

  止庵:这些作品更新了我们关于张爱玲作为一位双语作家的认识。其实张爱玲用英文写作非常早,可以从1942年回到上海算起,她用英文先后为《泰晤士报》和《二十世纪》写文章,有些后来又用中文重写,比如《更衣记》。

  50年代在香港,张爱玲写了《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本书她都另外写有英文本,《秧歌》得以在美国出版,受到好评,外语版权先后卖出了23种。《秧歌》的成功使得张爱玲有信心在美国用英文写作。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去美国,50年代的后半期、60年代和70年代的前半期她主要是用英文创作,写了大量作品。而我们之前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她从50年代之后写作就陷入了低潮,没写什么东西。其实不是这样,她一直在写。

  但是她在美国写的这些英文作品大多数得不到发表。只出了一本小说《北地胭脂》(1967年,后来翻译为中文出版时叫《怨女》),发表了短篇小说《五四遗事》和散文《重访边城》。她在美国写的小说《雷峰塔》和《易经》都被退稿了。

  南都:《雷峰塔》和《易经》的内容和价值如何?当年为什么被退稿?

  止庵:在1975年出版的《世界作家简介》里,收录了一篇张爱玲写的《自白》。张爱玲提到,这两部小说被退稿,是因为“此间的出版商似乎对那两本小说中的人物不太满意,甚至觉得非常乏味。Knopf的一位编辑写道,如果之前的情况果真如此,后来的共产社会实际上就是解放”。由此可见,《雷峰塔》和《易经》被退稿,原因之一是不符合当时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基于这种意识形态,美国的编辑认为中国发生革命、共产党获胜是个悲剧。而张爱玲的小说对这之前旧中国的描写,却颠覆了这一认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张爱玲写《雷峰塔》和《易经》,并没有去迎合美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雷峰塔》和《易经》的情节是前后相连的,《雷峰塔》写到以张爱玲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琵琶”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止,《易经》写到她从香港回到上海为止。《小团圆》的前半部实际上是对这两部小说的缩写。这两部作品写得非常细腻,但不是自传。比如张爱玲的弟弟是比她晚去世的,但在《雷峰塔》结尾处,她写弟弟死了。

  这两部英文作品和它们的中文译稿我都看了,我的感觉是:情节性不强,充满了各种细节,写了很多家庭琐事,有点像《红楼梦》那种写法。它们跟当时在美国流行的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完全不一样,显然不适合美国普通读者的阅读口味。正如张爱玲所说,这两部作品被退稿也是因为编辑觉得“非常乏味”。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四大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高氏妄改,死有余辜。在我看来,应该把第四恨事改成:张爱玲自己没把《雷峰塔》和《易经》用中文重写一遍。我对此很不能理解:张爱玲之前那么多英文作品她自己都用中文重写了,对她来说这也不难,晚年又有很多时间,为什么不做这事呢?现在留给别人来译,尽管译者很努力,译笔也有几分像张爱玲,但毕竟不是张爱玲自己写的,我觉得非常遗憾。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