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乡记》看张爱玲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异乡记》看张爱玲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

2010年09月26日 15:10 来源: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异乡记》手稿,写在张爱玲仅存的一本笔记本上。张爱玲1946年从上海去温州探望胡兰成的路上写下这篇残稿。

《异乡记》手稿,写到八十页就中断了,这时胡兰成还没有出现。

  南都:张爱玲的遗稿这些年的整理出版情况怎样?

  止庵:1995年张爱玲刚刚去世,《皇冠》杂志就发表了她的一篇散文《一九八八至——?》,这是最早发表的一篇遗稿。后来又有《同学少年都不贱》面世,也是她生前没有发表的作品。

  从《重访边城》起,宋以朗先生才介入张爱玲遗稿的出版。他母亲邝文美女士去世之后,他开始整理张爱玲的遗物。

  宋以朗先生是个很严谨、很认真的人,他找出《重访边城》,是先拿给皇冠出版社的编辑看有无价值,人家认为有价值,他才交付发表。他已经六十岁了,一个人在整理张爱玲的遗稿,只能一步步来。我不认为这里面有什么安排,故意“每年拿出一点东西”。

  这些年已经出版的张爱玲遗稿,中文作品有《同学少年都不贱》、《重访边城》、《小团圆》和《异乡记》(大陆版很快就会面世),英文作品有《雷峰塔》和《易经》。

  南都:《异乡记》很快要在内地出版,这部作品的价值如何?

  止庵:《异乡记》的大陆版这个月或下个月就要出单行本了,有一百多页,约四万字。《异乡记》写“我”(别人称之为“沈太太”)从上海到温州一路的见闻,其实是张爱玲自己1946年初从上海去温州寻找胡兰成的途中所写的札记。《异乡记》是一篇残稿,张爱玲是写在一个笔记本上的,写到八十页就中断了,这时胡兰成还没有出现。应该还有“下文”,但很遗憾,一直没有找到。

  《异乡记》的第一个价值,在于以前我们以为1945到1949年之间,张爱玲只写过《多少恨》和《华丽缘》两篇作品,再就是编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电影剧本,《异乡记》的发现多少填补了空白。笔记本里有修改的痕迹,很明显可以看出是为《秧歌》改的。给一些人物改的名字,就是后来《秧歌》里的人物名字。

  第二个价值更重要,之前人们都认为张爱玲是没有农村经验的。她后来写《赤地之恋》和《秧歌》,柯灵就曾经在《遥寄张爱玲》里批评她“平生足迹未履农村……怎么能凭空变出东西来”,但从《异乡记》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张爱玲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从上海到温州这一路上她走了好几个月,沿途在农村留宿,有的地方一待就是一个月。在《异乡记》里,她记录了农民的许多生活情景,包括过年杀猪等。看到《异乡记》后我们会发现,《十八春》、《秧歌》和《小团圆》都从这里取来现成的片段,《秧歌》里面有一段写杀猪的,就跟《异乡记》一模一样。《小团圆》写农村的一段则是对《异乡记》的缩写。《异乡记》没写完的旅途的后半部分,可以参看《小团圆》。

  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很少写到底层人,但《异乡记》里写到火车上的士兵、农民、逃难的人和开小店的人等等,能看出张爱玲对底层普通人的同情,说明张爱玲对底层生活很有了解。我跟贾樟柯讲起此事,他说这是张爱玲“经验之外的经验”。

  南都:张爱玲中英文遗稿的出版对我们理解她有何意义?

  止庵:一言以蔽之,这些作品的出版将改变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张爱玲是一个内在张力很大的作家。她写旧式贵族生活,也写底层生活;写城市,也写农村;用中文写作,也用英文写作;写小说、散文,也写剧本,而且两者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她的生活经验丰富,文学视野宽阔,写作形式多样。我们过去对张爱玲的认识太局限了,对她的理解太狭隘了。张爱玲这些年很热,但不管喜欢她的还是不喜欢她的人,所喜欢或不喜欢的其实都只是真正的张爱玲的一小部分。

  比如我看到莫言说:“张爱玲的小说缺乏一种广阔的大意象,还是一种小家碧玉的东西,非常精致的东西,玲珑剔透的小摆件,没有那种狂风暴雨般的冲突。”我猜想他大概没看过《秧歌》吧?假如读过《秧歌》,当知道张爱玲笔下“广阔”得多,真正有“那种狂风暴雨般的冲突”。《秧歌》对农村的描写,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写得非常粗犷,跟她之前之后的作品都很不一样。关于《赤地之恋》,张爱玲自己承认有些问题,因为是别人拟好大纲她来写的。但《秧歌》确实写得非常好。许多读者没机会读到《秧歌》,是张爱玲的损失,也是读者的损失。对于这本书,先入为主、以讹传讹的意见太多,其实看过了,会觉得并没有不可以在这里出版的理由。

  接下来我要整理的还有张爱玲的译作,也是两卷,包括《老人与海》、《鹿苑长春》、《爱默生文选》等,以后也会出版。

  我们做张爱玲作品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是希望能让读者认识一个完整的张爱玲。当你完整地认识她之后,可能更喜欢她,也可能不喜欢她,在我看来都没有关系。

  南都记者田志凌 图片翻拍:廖伟棠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