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是女作家张爱玲诞辰90周年的纪念之期,新一轮的“张热”又有升温的趋势。不仅有相关的图书出版和纪念活动,有张爱玲的书信展、影视作品展,据说表现张爱玲作品和其人生故事的话剧、音乐剧也将华彩登场,甚至连张爱玲曾住过的上海某公寓,也要在门前的人行道上嵌一块青铜浮雕,用诗来讲述张爱玲的一生……
我们能由此感受到“张热”的热度,也能够感受到张爱玲的影响力和召唤力。可是对张爱玲这样一个作家来说,围绕着她的这种种的“热”,有多少是来自文本的魅力,又有多少是文本以外的东西呢?有多少是理性的欣赏和尊重,又有多少是盲目的膜拜和夸饰呢?
某外国汉学家曾把张爱玲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另一位著名的中国老作家却又骂她“当年就只是一个大汉奸、大流氓的小姘妇而已”。两种不同的评价,也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感受张爱玲颇有争议的特殊人生。尽管争议颇多,但是张爱玲能够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已经体现了当前文化环境的包容与多元。
2009年《小团圆》出版的时候,书市上很是喧闹了一阵子,关于她的个人隐私的话题被大大地炒作了一番。张爱玲写道:“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她所描写的“痛苦”是她所经历的人生的痛苦,很能打动人心。她的作品所遭受的命运,更令人深思。遭遇封杀和禁锢是一种痛苦,一味地遭遇追捧和利用,不也是一种痛苦吗?或者把她当做摇钱树,或者以看待“文学超女”类“明星”的粉丝心理来看待她的写作和人生,于她而言更是一种痛苦吧?
早期的“张热”带有政治因素,功利色彩颇浓。后期的“张热”带有商业因素,铜臭气息颇重。近年的“张热”又有了时尚偶像的意味,掺杂上娱乐的味道了。这种“张热”如果热昏了头,就容易走进媚俗、低俗、庸俗的死胡同。假如把张爱玲变成某些“造神运动”的评论文字所营造的一个空洞的符号,或者说是涂满了脂粉的僵化的木乃伊,实际上也矮化了张爱玲的文学意义。
张爱玲的作品并非阅读的禁区,也不是玉牒金书、文学圭臬。张爱玲的作品渗透着她的特殊人生体验,表达了她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独特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穿越漫长岁月仍能寻找到共鸣,可以说是张爱玲的幸运。面对“张热”,既无需泼冷水,也无需添油加薪,还是冷静地回归文本为好。要了解一位作家,难道还有比去读她的书更好的方式吗? 高 昌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