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不同于西方建筑,像古希腊、古罗马的神殿都是由石头建造的,可以距今两三千年依然保存完好,随着时光的流逝,土木建筑会腐蚀消失,大部分只剩留地下基础的部分,所以要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来恢复当时的面貌。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古代留下的壁画和画像石中的形象来了解当时街镇和建筑的形式及规模。
考古发掘是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我们再现当时的历史,像当时宫殿、都城、墓葬的形制,帝王将相、平民百姓等社会各个阶层人的生活状况等,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发掘、结合历史文献来复原和研究。尤其是史前时期的遗址,由于没有文献记载,基本是靠考古发掘来提供信息和材料。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但是关于夏的文字记载至今尚未发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华文明在夏王朝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文明的阶段,所以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之久,并非虚言。最近这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研究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目前已经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这些成果为我们揭示出了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辉煌。这也是考古工作者为我们民族所作的贡献,可以让中华民族的子孙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祖先的文明和历史。
中国历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在中华大地上,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0万年以前,这个结论是由考古发现获得的。其次是文明延续不断,虽然有历朝历代的更迭,包括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但实际上他们最终都被融合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洪流当中了。这些历史的特点在文献中有一些记述,但是中国的文献多数都是政治史,越是生活方面的具体记述越少。倒是考古发现扎扎实实地通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遗迹在向我们揭示着、诉说着中华民族全面的历史。
目前,文化遗产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的都城多数都叠压在现代城市之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会选择适宜居住的地区经营自己的城市,因此城市的选择往往是相同的,像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城市的下面都压着古代的都城。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文化遗产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城市要建设,这对非常突出的矛盾如何解决?
目前,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如果说20年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还主要集中在文物工作者当中,现在由于媒体的宣传、社会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已经在全民范围内扎下了根。对文化遗产的关心,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关注,成为媒体乃至社会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的观念现在也在转变,即大众普及的意识在逐步增强。20年前甚至10年前,我们都很少做宣传,但是现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如何让社会、让公众了解到考古发现的意义及其反映的历史真实。
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20年前考古发掘很少会考虑到保护,我们发掘之后便交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后续工作由他们来做。现在这个理念已发生转变,国家正在下大力气作大遗址保护的规划。考古工作者在定计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遗址保护的问题,并做出预案,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必备的程序。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目前有两个很大的变化,即普及意识的增强、保护意识的提高。就公众来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不关心到关注,再到现在的积极参与,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局面。政府由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转变到高度关注本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看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从领导到民众,从媒体到学者,这四个方面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正汇集成一种共同的理念和力量。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巍)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