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著名作家,彭加木塑像发起人之一。1980年6月彭加木失踪后,叶永烈经钱学森批准,成为唯一进入罗布泊参加搜寻行动的作家。2006年6月,叶永烈历经前后二十几年艰辛采访写成的长篇纪实著作《追寻彭加木》面世,引起巨大反响。在彭加木失踪30周年之际,叶永烈特为《海南周刊》撰稿,讲述彭加木失踪前后的种种细节。
港报登奇闻:彭加木在美出现
1980年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大字标题和整版篇幅,刊载了一则天下奇闻:
在罗布泊失踪名科学家彭加木突在美出现 熟人见面拒绝相认
周光磊致函本报报道经过
据云,在1980年9月14日下午七时许,一个名叫周光磊的“中国留美学者”,在华盛顿的一家饭馆里吃晚饭的时候,竟然看见了中国失踪了的科学家———彭加木!
报道写得有鼻子有眼,就像真的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可惜,缺少一帧彭加木在华盛顿的照片!
虽说拿不出照片,《中报》唯恐读者不信,还登出了周光磊为此事写给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一封信的影印件。在信中,周光磊自称是彭加木三十年前的老朋友,交往甚密。信中说,“突见彭加木随同两个美国人步入馆内,当即趋前问候,未料彭兄竟当面不认,随即与两美国人匆匆离去。”
《中报》的奇闻刊出之后,海外一片哗然。美国合众国际社立刻转发。日本《产经新闻》马上予以转载。美国之音广播了,台湾的广播电台也立即播出……
为了澄清事实,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查。
周培源先生说:“我从不认识周光磊。”
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谈话:“我们从来就不认识周光磊这个人,彭加木也从来没有谈起过这个人。周光磊既然自称30年前就同老彭交往甚深,还称呼我什么‘淑芳嫂’,把我的名字都写错了(把‘叔’错成‘淑’),这怎么可能是老彭‘交往甚密’的老友?”
新华社记者的调查,以铁的事实戳穿了那个所谓的“周光磊”编造的谎言。
“长江”发来的紧急电报
1980年6月16日夜10点10分,新疆罗布泊附近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的电台,突然收到代号为“长江”的一份求援电报:
“我们今天二十点到达库鲁库多克地区西大约十公里地方。我们缺油和水。请紧急支援油和水各五百公斤。在18日运送到这里。请示作战处办理,请转告乌鲁木齐。另,捕获一头野骆驼。” 长江
电报很快就被送到马兰基地驻军作战处处长周夫有手中。
“长江”就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科学考察队的代号。周夫有在罗布泊地区工作20多年了,竟还是第一次听说“库鲁库多克”这一地名。
周夫有打开五十万分之一的地图,细细寻找着,依旧查不到“库鲁库多克”,而只有“库木库都克”。
周夫有除把这一求援急电转告上级领导及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之外,立即请报务员复电考察队:“报告宿营点座标”。
很快地,上级领导通知周夫有,同意用飞机调运急救物资。
然而,考察队究竟在哪里?直到翌日9点30分,“长江”复电了:“我们无法前进,请飞机前来支援。标志:一杆红旗。地点:东经91°50′,北纬40°17′。”
周夫有赶紧查看地图,原来,他们在电报中把库木库都克误为“库鲁库多克”。
从乌鲁木齐到库木库都克,空中距离近千公里,库木库都克附近是一片沙漠,一般飞机无法着陆,只有直升飞机才能担负起救援工作。不过,直升飞机的飞行速度不快,又不能远航,需要在途中加油。
当天下午,一架直升飞机从乌鲁木齐飞到了罗布泊附近驻军基地马兰。
加足汽油之后,周夫有坐上直升飞机,飞到一个前沿阵地“720”。飞机到达那里,已经是晚上10点20分了。
17日晚9时30分,720基地驻军的电台收到“长江”的紧急电报:“18日凌晨2:00联络,有重要情况报告。”
好不容易到了凌晨两点,无线电波终于传来了“长江”发出的惊人消息:“彭副院长17日10时一人外出未回。我们正在继续寻找。请作战处立即(将此事)告诉新疆分院常委。请派飞机寻找并告知飞机起飞时间。”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