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3日电 网络文学作品《网逝》日前入选鲁迅文学奖评选。专栏作家韩浩月认为,这表明网络文学在经历十多年历练、尤其是近几年市场化的运营之后,已经具备了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条件,文学再无“传统”与“网络”之分就在眼前。
韩浩月文章内容如下。
网络文学入围鲁迅文学奖的破冰意义
9月8日,中国作协官网公布《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备选作品篇目》,共130部作品入围。由盛大文学旗下网站晋江文学城推荐的《网逝》,成为唯一一篇入围的网络文学作品。《网逝》是一部中篇小说,而今年鲁迅文学奖的中篇评委会主任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今年3月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启动时,第一次规定网络文学可以参评,多家文学网站踊跃提供参评作品,成为当时颇为引人瞩目的文化新闻。现在,众多参评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入围,从总量上看,所占比例不到1%,但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书记处书记陈崎嵘表示,“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带有试验性、标志性意义。”
在官方话语体系中,一旦出现“破冰”、“标志性”等字眼,就基本可以解读为,某项铁的制度已不再铁板一块,打开门缝后紧接着就有可能是大门敞开。所以,尽管本届鲁迅文学奖只有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入选,也足以表明网络文学在经历十多年历练、尤其是近几年市场化的运营之后,已经具备了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条件,文学再无“传统”与“网络”之分就在眼前。
从草根表达,到市场宠儿,再到汇入主流,网络文学在发生着悄然但却迅速的裂变。网络文学刚诞生时,更像是一场话语的狂欢,每位初尝写作与发表自由滋味的普通文学爱好者,都在迫不及待地体会着写作最本质的快乐。这股新文学形式的创作洪流汹涌澎湃,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探讨它的泥沙俱下。
商业的参与,让网络文学第一次得到了规范与引导。作者不再滥用汪洋肆意的想象力,他们中的佼佼者清晰地意识到,为市场写作即为读者写作,读者需求即网络文学的方向。订阅和收费阅读开始左右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这逼迫着他们不得不注重写作技巧以及想法设法延长自己的创作生命力,向传统文学借鉴结构、逻辑、深度,成为读者对网络文学的新要求。
在盛大文学举办的“三十省作协主席作品大展”、“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上网接受评判”等活动的推动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此番《网逝》入围鲁迅文学奖,可以视为两种文学类型第二次大融合的开端,和第一次大融合时传统文学仍对新兴的文学形式抱有本能的敌意相比,这次融合以中国作协和鲁迅文学奖所代表的传统文学阵营,已经表示出欢迎的态度,这对加快两种文学碰撞、发生化学反应、激发中国文学活力,是件好事情。
读者热捧网络文学,有借此表达对传统文学“保守、缺乏活力、躲避现实”的不满之情。但一个基本事实是:网络文学没那么好,传统文学没那么坏。反过来说亦如此。对待文学我们也许要自此放弃简单“好与坏”的评价,而投身于文学体系重建的工程中去,大变革、大重组的时代,也正是诞生大作家、大作品的时代。
文/韩浩月
(文章仅代表署名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意见)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