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莆田9月8日电 (徐向阳)作为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剧种之一,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之誉的莆仙戏,目前正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此时,被誉为莆仙戏 “教科书”的《莆仙戏传统科介》手稿流失民间40多年后,重新现身。
福建莆田市莆仙戏申遗办8日在此间告诉记者,莆田市政协退休干部余平日前将其珍藏多年的《莆仙戏传统科介》手稿无偿捐献给了莆田市莆仙戏申遗办,希望能够为莆仙戏申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莆仙戏传统科介》由现代莆仙戏一代宗师黄文狄所著。黄文狄是莆田忠门安柄人,是上世纪20-60年代最负盛名的莆仙戏表演艺术家,人称“仙笛”。当年莆田民间素有“仙笛好手工,着手便出笼”的说法,意指黄文狄演技精湛,每演必轰动。
新中国成立后,黄文狄为了传承莆仙戏表演艺术,遴选莆仙戏生、旦、靓妆等各角色当家演员,与自己共同担纲艺术动作“模特儿”,聘请当地著名画家写生绘图,编著成一部图文并茂的《莆仙戏传统科介》。全书18万字,附图813帧,将莆仙戏所有基本动作、表演绝技一一图解,被誉为莆仙戏 “教科书”。
文革期间,余平到剧团将这份《莆仙戏传统科介》珍藏了起来。余平说,文革时很乱,他就偷偷把三本《莆仙戏传统科介》包起来,带回到莆田黄石老家,放在牛棚底下的一个墙洞里。
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林金标表示,这三本书很有价值,能看到这么完整的莆仙戏“教科书”,大家心里很高兴;下一步争取将《莆仙戏传统科介》整理出版,为莆仙戏传承发扬“添薪”。
流传于“妈祖故乡”、中国著名侨乡莆田的莆仙戏,原名 “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田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新中国成立后,《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中国剧坛。2006年,莆仙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闻育旻】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