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曹操墓质疑者对“魏武王”何必那么武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曹操墓质疑者对“魏武王”何必那么武断?

2010年09月02日 15:1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张迁碑“武”字1

张迁碑“武”字2

  日前看到有二十三位专家联合质疑曹操墓的真实性,他们来自多个领域,具体学术背景和水准我们还不了解,但说到自己所发现的证据时都言之凿凿,自信满满。我对曹操墓的真伪本来不感兴趣,但看了相关的报道,觉得这些质疑的专家们其水平好像不敢恭维。学术的问题本该靠学术本身来解决,但在讨论中我们却看到不少超越学术范畴的倾向,这里不妨试举几例。

  一、新华网日前报道说:“在曹操墓中发掘出土的含有‘魏武王’字样的几块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错写为‘山’,专家们遍查几十种篆隶,均没有发现这种写法。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有可能为同一个人造假所为。”

  提出这项证据的专家据说是“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还是“金石研究专家”,然而这个证据暴露出其对金石领域不熟悉的程度令人惊讶。首先,从汉碑中可以发现“武”字的写法相当多样,堪称国宝级的《张迁碑》和《曹全碑》中都有将“止”部写得像“山”的写法(详见附图),这只是书写中的一种个性化处理;其次,“魏武王”的“武”字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止”并不是“山”,说是“山”字只是今天的人用一再被规范化的简化汉字思维观看的结果。稍微对汉碑以至魏晋碑石熟悉的学者,还不用说金石研究专家,都不会发此怪论的。甚至因此“山”部还累及另一块不相关的墓志,就实在不好理解了。而且,提出证据的专家们所凭借的判断依据,居然是“遍查几十种篆隶”!是篆隶字典吗?今天市面上合格的篆隶字典加起来真有几十种吗?难道字典中没有收录的就不算古人曾经写的?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金石研究专家们还要通过查阅篆隶字典这种二手研究方式来做判断!不要说数量庞大的汉魏碑刻,只要看一遍金石领域极为著名的《张迁碑》和《曹全碑》,看看它里面的“武”字,就不会说“遍查”并且“均没有这种写法”的话了。

  二、报道里引用一位专家的观点:“从曹操死后至曹丕称帝的十个月间,世人对曹操严格的称呼是‘武王’。任何史书都没有准确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在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曹操墓中出现‘魏武王’的提法显然不能成立。”关于“魏武王”的提法,史书不载就表明不曾有过?而且说是“任何史书”,可见专家的知识面有多么广阔,判断有多么肯定。然而,“任何史书”,在谈到曹操这位“篡汉”的英雄时,都不得不谨慎而又隐晦。特殊人物要特殊考察,而不能全凭书上讲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才是追究历史真实的应有态度。就曹操而言,死后虽谥为“武王”,但他已经从实质上结束了汉朝的历史,魏王后来成为“魏帝”,显然是继承了这一发展理路,曹氏族人强调“魏武王”,至少曹丕当时是已经有想法的(只是不好在汉天子还存在的时候明说出来,但这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直到曹丕正式称帝,才将其父升格为“魏武帝”,之前的伏笔算是有了交代。固然汉魏至今,年代也有些久了,不像清史那么近、说得那么多。但若死读史书的话,去哪里找这些当时可能讳言的文字?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