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有段意义深远而又风趣的谈话。
王化云谈到治黄规划设想时说:“将来黄河水不够用,需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我们的勘测队实际测量了长江的水量、地形情况,准备从通天河引长江水入黄河,以补济西北、华北水源不足。”
“好!这个主意好!”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的雄心不小啊!通天河那个地方猪八戒去过,他掉进去了。”
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毛泽东认真地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在去南方巡视的专列上,又问王化云:“通天河引水问题怎么样了?”
王化云:“根据查勘的结果,引水100亿立方米是可能的。不过,需要打100公里山洞,还要同时在通天河上建筑一座高坝,水就可以从通天河经过色吾曲、卡日曲进入黄河。”
毛泽东皱了一下眉头:“多大工程量?得多少年完成?”
王化云:“约需10万人,加上机械化,10年可以完成。”毛泽东不满足地说:“引100亿太少了,能从长江引1000亿立方米水就好了,你们可以研究一下。”
三天后,毛泽东巡视长江,与林一山在军舰上探讨了南水北调问题。
毛泽东打开地图,拿着铅笔问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水给北方?这件事你想过没有?”
林一山:“想过,我在思考全国农村水利化问题时,想过这个问题。”
毛泽东:“你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
林一山:“没有。”
毛泽东:“为什么?”
林一山:“不敢想,也没有这个任务。”
毛泽东在地图上用铅笔指向白龙江问:“这里行不行?”
林一山摇摇头:“不行。”
“为什么?”毛泽东拿出一支四川制的雪茄,用手不停地捏弄着,把烟捏松。
林一山:“白龙江发源于秦岭,向东南流向四川盆地,越往下游水量越大,但地势越低就越难穿过秦岭把水引向北方。如果越接近河源,工程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水量却越小,因而引水价值不大。”
毛泽东点点头,把铅笔指向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这里行不行?”
“不行。”
“为什么?”毛泽东划燃火柴,点燃雪茄抽了一口。
林一山用白龙江不能引水的同样道理做了说明。
毛泽东将铅笔指到汉江上:“引汉水行不行?”
“有可能。”
毛泽东眼睛一亮:“为什么?”
“汉江上游和渭河、黄河平行,中间只有秦岭、伏牛一山之隔。它自西而东,越到下游,地势越低,水量越大。这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来兴建引水工程,叫汉江通过黄河引向华北。”
毛泽东用笔从汉江上游至下游画了许多杠,每画一道杠他都问:“这里行不行?”
林一山:“这些地方都有可能性,但要研究哪个方案最好。”
毛泽东的铅笔指向均县(现在丹江口水利枢纽所在地):“这个地方行不行?”
林一山:“这里可能性最大,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
毛泽东:“为什么?”
林一山:“汉江再往下,流向就转向南北,河谷变宽,没有高山,缺少建高坝的条件,所以不具备向北引水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做了个果断的手势:“你立即组织察勘,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
“是,我回去后马上组织察勘。”林一山回单位后,立即组织人马进行南水北调的勘察和研究,一有成果,他就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亲自阅读林一山的信,得知引汉北调的引水线路找到了,他非常高兴。
林一山为解决汉江水量有限,难以满足北方需要的问题,组织力量开展了引嘉济汉的研究,取得成果后,他向毛泽东报告了研究的情况。在1958年3月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当中央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
毛泽东的工作意图,很快就在同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得到体现:“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应加速制定”。这是“南水北调”第一次见诸于中央文件。
杨马林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