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俗”为何流行 主流文化如何重塑
主流文化缺失明确的价值诉求和清晰的价值观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低俗文化的流行,折射出主流文化缺失明确的价值诉求和清晰的价值观。对大众来说,被时潮所裹挟、盲从低俗也许是不经意的,甚至无可厚非,问题是主流文化如何对盲从低俗作出有效的引导?主流文化明晰的价值观应成为社会的一个尺度,然而,当下的某些主流文化(包括主流媒体)被时潮裹挟着炒作热点,致使某些界域内的大众文化一时间成了主流文化的榜样。多元文化思潮激荡中,主流价值诉求的模糊和大众媒体的扰乱视听,使主流文化中的价值引导力不强、声音弱小,诱使大众认同时潮的影响。
市场“缺位”导致文化饥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低俗现象首先是文化发展滞后造成的。当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支出增加,文化消费需求强烈,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不能充分满足供给的时候,就会出现饥不择食现象。其次是文化发展的调节机制混乱造成的。文化生产历来就有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一种是计划,一种是市场。历史地看,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将财政供养作为国家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的手段的体制机制,高雅和通俗于是各归其位,和谐发展。而我国体制内文化事业单位长期实行双轨制,全面改制刚刚展开,行为方式显得特别混乱。比如说一些传媒机构,既有极强的产业功能,又承担了意识形态宣传的责任,身份定位不清,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混用,经常出现过度商业化运作以追求收视率,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现象。低俗文化往往就是在这些机构助推下风靡起来的。
主流被边缘化和道德教育的失误有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传有:主流被边缘化和道德教育的失误有关。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等属于崇高范围的道德规范,并不是说这些道德规范不应当提倡,而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对道德底线的强调和遵守。这就使我们的道德教育过于空泛,落不到实处。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道德教育更注重层次性,更切合国民道德素养的实际水平,但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因此也就把道德仅仅看作是那些底线的原则,忘记道德本身所具有的理想性特征。也就是说,忘记了道德原则还应当适当地高于人们现有的道德水准。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人人都有“利己”的倾向,于是,有些人就把“利己主义”作为我们应当提倡的道德原则。这样就削减了道德本身的理想性特征,损毁了道德引导民众向上的精神与作用。
主流文化如何重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民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可以通过包括生产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我们国家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可以成为我们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涵丰富、包容性强的特点。用它来教育全民,十分有利于形成各民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4个层次、 5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全体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的有效途径,也是坚决抵制“三俗”之风等消极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
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理应承担起责任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文化工作者影响着社会的风尚,文艺作品代表着时代的精神。文化市场除了看不见的手,还必须有看得见的手,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野,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解读,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其次,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牢牢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发展规律,不动摇、不松懈、不折腾。只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对伟大祖国有忠心,对人民群众有爱心,对文化进程有耐心,对文化产品有责任心,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主流文化会发扬光大,还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重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要重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首先,主流价值要清晰鲜明,要让大众在文化消费中有真切的感知。其次,要让大众认识到娱乐不能偏离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价值尺度。主流文化不能以僵化的宣教面孔来败坏大众的胃口,一个人的真实道德和信仰不能从一些道德律令中抽象出来,也不能靠宣教来灌输,它以个人感悟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的自觉践行为内核,在社会层面形成某种共识,由拥有不同利益、价值的人们“共享”。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重塑主流价值,首先要反对被敌对势力洗脑之后的人云亦云的民族虚无主义腔调。很多人不读书、不思考,整天跟着流俗咒骂革命、咒骂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而咒骂中国的一切,彻底否定中华民族的一切,还自以为见解高明。
其次,要反对那种漠视人民苦难和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没心没肺”的文化心态。明明是大水遍地,旱涝交加,有些人却天天高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这种粉饰太平、强奸民意的作品,严重伤害人民的感情,必须坚决反对。
本报记者 宋广玉综合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