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事件越来越复杂 学者:学术问题不该社会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曹操墓事件越来越复杂 学者:学术问题不该社会化

2010年08月30日 09: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曹操墓事件之所以越来越复杂,从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变成如今的打假事件,这与地方政府的参与有着很大的关系。专家也是社会成员,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政治和学术立场。发展到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必须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既不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又有足够的学术权威的机构,对曹操墓进行再一次鉴定,将结果公布于众,可能才会打消人们的疑虑。

  ■“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发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学风不正等现象

  曹操生性多疑,传说中,他为了防止自己的坟墓被盗,专门采取了“疑冢”的措施。要求在安葬遗体的那一天,让人抬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出城,并将这些棺木安葬在72座陵墓之中。也正是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程,为真正的曹操墓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千百年来,各地的盗墓者趋之若鹜,然而,谁也没能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并将其视为200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可自从安阳“曹操墓”被发现以来,质疑声就此起彼伏,从未间断。8月21日,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在苏州召开。会上,相关专家彻底否定了安阳曹操墓。这无疑像是一颗重磅炸弹,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据了解,该论坛是由河北邯郸古邺文化研究会、安徽亳州三曹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共有来自国内、海外学者23人参加,此次论坛的目的就是要对“安阳曹操墓”进行研讨论证。

  该论坛的组织、发起者,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倪方六,于8月23日在博客上发表了名为《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共识》的博文:凭现有考古发现资料,不能证明、也无法确证安阳西高穴古墓葬的主人是东汉魏王曹操;“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发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学风不正等现象,如人为策划、人为操作、故意造假、作伪证等。本次论坛强烈谴责这种造假行为。

  倪方六告诉《北京科技报》,这个结论并非空穴来风。与会的各方专家们已经出示了证据。他告诉记者,自己对这件事的关注一开始并不因曹操墓的真伪争论,反倒是想证明曹操墓的真实而参与研究的。可在研究中,他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考古中,只有发现唯一指向墓主的文物,比如墓志、印章、印记、文字等,才能证明墓主的身份,而这些物品也往往是伴随墓主的陪葬品。拿印章来说,在古代,一般做官的人生前都有印章,古人认为,用印章陪葬,这是阳间身份与阴间身份转换的凭证,印章就相当于自己的阴间身份证。因此,对于考古学者来说,“见物如见人”,一旦在墓穴中发现这些物品,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墓主的身份。可“曹操墓”中并没有发现能够确定曹操身份的文物。

  另外,在“曹操墓”出土的石碑中有“魏武王”的称谓。可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世的时候,下人都尊称他为武帝,并没有加上本国的姓,魏武王的称呼都是后人加称的,所以石碑中显示这样的称呼让人觉得很可疑。

  倪方六说:“我亲自去了一趟安阳,进行实地考察,结果更加证实了自己的质疑。首先,根据古人选墓的习俗,所谓曹操墓的所在地,风水并不好。在古代,从秦汉时期开始,特别是君王,在选择自己墓穴的时候都很讲究风水。例如,这个‘曹操墓’面东,相关专家解释,是墓主人希望面对自己出生的故乡。可是,按照当时的律历规定和做法习惯,统治者是非常看重‘面南而治’而不是面对自己诞生故乡去治天下的。因此,这个墓的风水并不好,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代君王,是不会把坟墓建在这里的。”

  其次,当初这个墓穴被认为是曹操墓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规模。根据相关资料,该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墓地通过一个39.5米长的斜坡墓道,直接通到墓室门口,距离地面15米。而这种规格的墓葬,其墓主一定身份显赫,很可能是帝王墓穴。

  “可我调查对比后发现,这个墓其实并不算大,只是墓道很宽。我实地考察了很多其他的墓穴,其中在洛阳发现的曹休,也就是曹操的族子,他的墓穴面积和曹操墓的规模一样。但作为曹操的后代,其墓穴规模是不可能超越长辈的,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我也对墓主人是曹操持疑。”倪方六说。

  再次,在证实“曹操墓”过程中,曾经有资料指出曹操的嘴里含着一颗夜明珠。曹操所处的东汉时代,根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君主遗体嘴中所含的一般都是玉蝉,也就是玉知了,并非夜明珠。另外,在“曹操墓”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三具头骨,有一具为男性,60岁左右,另有两具为女性,分别为20多岁和40多岁。当时,研究者称这与史书上记载曹操终年66岁(65周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但随后调查中发现,这具男性的头骨的面部被砍了一刀,并且这枚头骨是在墓的前门找到的,位置贴在门边。根据这枚头骨的大小可以推算出,头骨的主人身高应有1.8米左右,可根据史料记载,曹操的身高只有1.6米左右,并且如果墓的主人真是曹操,他也不可能在门边以这样的姿态被安葬。

  ■曹操墓挖掘到鉴定结束,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不符合考古规律

  此外,开封市文联历史学者林奎成告诉记者,从曹操墓挖掘到鉴定结束,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重大的定论,是非常不科学的,这也是不符合考古规律的,比如长沙马王堆,经历了17年的时间,反复论证,才向社会公布。曹操墓中本来就没有直接的证据令人信服,再加上发掘和研究的时间如此之短,因此就会使人产生怀疑。

  对从安阳曹操墓中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也提出了质疑。黄震云告诉记者,他自己就著有《汉代神话史》一书,其中有两章专门研究论证了帛画和石刻。他认为,根据自己的研究,“曹操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仿照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水陆攻战”所作的,但工艺太差,明显出自现代民间制作。而根据百年以来的考古资料,目前已经出土的数万块画像石,没有一块是从二千石以上官员(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墓地出土的,也就是说王侯墓地根本就不用画像石装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也是质疑“曹操墓”的学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此次他们所拿出的证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属于学术内证,比如断定曹操下葬时不可能有“魏武王”的称呼。关于曹操的称呼,应该严格区分为生前、死时与死后三个阶段。曹操生前被封为魏公,升格为魏王,死时得到“武王”的美谥,这都发生在汉朝,均没有“魏武王”的称呼;死后被追尊为武皇帝,发生在魏朝。后代史官追述往事,当然可以称为魏武王,也可以称为魏武帝。根据文献,曹操生前和死时都没有“魏武王”的称呼。而且墓中“武”字的写法可疑。

  根据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李路平的介绍,考古人员最初之所以认定河南安阳这个墓为曹操墓是参照了《鲁潜墓志》的记载。鲁潜,是后赵时期的一位正三品官员,他的墓志于1998年4月出土于河南安阳,这个墓志详细指出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

  但是,李路平认为,《鲁潜墓志》本身的真伪就存在争议。研究发现,《鲁潜墓志》中有一个“年”字,写法和现在的写法几乎一致,不符合当时的隶书书写规范。其中的“岁”字也很可疑,他说,北朝时期的人写“岁”字,通常上半部分应该写成“止”,而不是“山”。《鲁潜墓志》的“岁”字上半部分恰恰是“山”,同样不符合当时正确的写法。而本身就存在争议的《鲁潜墓志》不足以作为判定“曹操墓”的证据。

  李路平告诉记者,同样受质疑的还有三块出土于曹操墓的“文物”,“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和“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前两件“文物”上的“武”字与《鲁潜墓志》中第二个“武”字写法一样,错把“止”部写为“山”。“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石牌中“武”与《鲁潜墓志》中第一个“武”字同样“止”下横出头太长,错写为“之”部,因此李路平认为,这三件“文物”与《鲁潜墓志》为同一人操刀,属于人为造假。

  ■曹操墓的争论焦点已经从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上升到是否为真墓的问题了

  面对“反曹派”的种种“证据”,“挺曹派”的专家也做出了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告诉记者:“对于曹操墓的争辩,目前的争论焦点已经从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上升到是否为真墓的问题了,如果不是真墓,那么就是人为地刻意造假。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所以如果有人有相关的外部证据,完全可以拿出来,要是证实曹操墓有假,可以去上诉,通过法律手段去告安阳考古所和国家文物局。”

  刘庆柱说,考古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要想精通此行,需要涉猎各个学科,凭借自己常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出合理的推断。可这些质疑的专家名单中,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做考古的,术业有专攻,这会影响他们对考古界所做出的判断。

  另外,对于他们所出示的一些学术证据,刘庆柱认为,这其实是研究方法问题。质疑者提出的证据并非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手段,比如用显微镜等进行科学考量获得的数据,而是主观认为,以前记载没有的,就当是假的,这样的断定方式太过武断。因为考古界很多都是新发现,以前没有的,自己不知道的,不能作为认定造假的理由。例如,“魏武王”的称号,其实南朝历史书上就曾提到过“魏武王”,这个称号确实是有的。

  刘庆柱说,现在他们判定这个古墓是属于东汉时期的,如果这个古墓是造出来的,那么它的时代就是现代的,而里面的每一块砖头等都应该是现代的,可质疑者并没有拿出相关证据。

  而关于研究时间过短的质疑,刘庆柱认为,考古主要是基于研究者的经验,当初考古人员一看到墓穴,根据以往经验就已经可以判定它属于东汉时期,再加上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很快就认定是曹操墓也并不稀奇。

  对于把“武”字“止”部错写为“山”一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告诉记者,在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碑别字特别多。据《碑别字新编》记载:“每个字头下有多达几十种甚至百余种不同的结构的字形。”这主要是书写人用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刘庆柱表示,对于考古来说,它有一套专业的科学认定方法。首先,要从已知的蛛丝马迹中寻找未知,这就需要专家通过遗址中所留下的物品,寻找同一时期的物件,进行对比,从做工手法、年代等给予类比,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个时代。拿墓穴来说,不同的墓穴规模就代表着主人的不同级别,这些都是证据。

  其次是进行纵横的比较,把考古发现中同一级别和时代的其他物品进行对比,再把它放到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出土文物作比较,直至最后确定它的身份。

  再次,就是对于一些头骨或者骨骸,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来判别,比如进行头像的复原等。

  一位文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考古发掘有行政和科学研究两个过程,行政过程指的就是每次发掘要申报挖掘执照,必须要经过文物主管部门的批准之后才能进行挖掘,等挖掘结果出来以后要写科研报告呈给上级。

  而科研过程指的就是要先进行野外的挖掘,整理现场,然后把出土的文物拿到室内进行整理,研究它的科研价值,这段时间需要花费得久一些,之后就可以采取若干种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在判定文物身份的时候,除了一些科技手段之外,主要是靠研究者头脑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判定。

  ■曹操墓的争论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和权力大于学术,政绩高于学术的问题

  正反两方争论不休,究竟谁是谁非?

  著名青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告诉《北京科技报》,从曹操墓这场争论来说,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现在的人们总是抱有质疑一切的态度,不论曹操墓是不是真实的,人们都会质疑。这其实是人们的一种心态,正所谓造假的太多了,所以才使人们有这种戒备心。

  其次,现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即权力大于学术,政绩高于学术,这是社会急功近利、浮躁的一种表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术领域也不甘寂寞,专家附庸权力,因此在公众心目中,专家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胡星斗认为,想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学术机构非行政化,学者们要不受行政当局的干扰,不需要为了行政当局的某一个指示而去做论证,不再为论证而论证,而是出于学术的目的进行研究。另外,还要对专家建立一种声誉机制,一旦发现有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就会威信扫地,影响日后的声誉,有了这样一个评估机制,就能够更好地约束专家,学术风气也会转正。此外,还要相对提高学者的收入水平,这样就不会再有学者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去做挡箭牌。

  在国外,专家的威望并不是看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要靠同行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评价,如果他们评价高,那么学者的收入水平就高,这是一种外部监督的手段。虽然这也不能完全杜绝学术造假,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陆益龙教授也表示,曹操墓事件之所以越来越复杂,从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变成如今的打假事件,这与地方政府的参与有着很大的关系。专家也是社会成员,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政治和学术立场。发展到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必须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既不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又有足够的学术权威的机构,对曹操墓进行再一次鉴定,将结果公布于众,可能才会打消人们的疑虑。

  陆益龙说,“曹操墓”这个学术问题本不应该地方化、社会化、政策化,如果仅仅是学术讨论,各方专家都有权发表自己的学术看法,真理越辩越明,可如果将学术问题引向歧途,不仅丧失了公信力,公众也会对此缺乏兴趣。

  ■文/李金金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