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考古队领队:对质疑曹操墓的九点回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曹操高陵考古队领队:对质疑曹操墓的九点回应

2010年08月30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8月25日,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高陵发掘现场,工人们加紧做最后的装修、装饰。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这次苏州“三国文化论坛”凸显了地方的利益之争,从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就可知道其端倪,协办方是一家房地产公司。一个非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论坛来讨论学术性问题——曹操墓的真假问题,没有发掘单位参加,没有一个专业考古工作者到场,也不对考古现场进行调研,更不对出土文物进行深入研究,这本身就是值得深思的。

  我们历来都欢迎学术探讨和质疑,但这仅仅是限制在学术范围内,反对借机炒作,更反对带有功利性的质疑,甚至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为否定而否定,不顾科学事实,缺乏科学精神,赌气式的所谓质疑。

  质疑一个问题,质疑者应当先查查有关这一问题的资料,从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抱着怀疑的目的去看待一件事物,这极容易将自己陷入一个错误的怪圈中。有的人以专家的名义出面讲话,误导读者,利用广大读者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关心,使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极不负责任的。

  而有些人出于个人目的,不顾事实,为了否定而否定这座墓,使科学的成果变成他所希望的“周老虎”,其行为和出发点,是让人颇为忧虑的。根据报道,我了解到与会学者提出了几点质疑,其实都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材料。但是,它却在社会上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一、关于《鲁潜墓志》是不是“埋地雷”之说

  此说毫无根据,“埋地雷”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埋的?如果“埋地雷”的话,无非是想求利,但是这个墓志被发现后,是徐玉超先生主动上交给安阳县文物部门的。此墓志是1998年发现的,如果要“埋地雷”,是谁去埋?什么时间去埋?谁造的墓志?目的何在?难道说徐玉超有这样高的造假水平?难道说他早就知道曹操墓就在附近吗?为什么十几年后才发现曹操墓,而印证了它的记载呢?如果是其他人造的墓志,为什么他们不去挖出来,而是让徐玉超挖出来了?那么他们的求利目的岂不是泡汤了吗?

  二、关于魏武王谥号的问题

  关于封号和谥号的问题,谥(亦作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古代人通常是封号和谥号一起用的,如只有谥号而没有封号,就不知道其归属了,因此必须连起来用才是完整的。

  曹操是在其死后,东汉皇室才给他谥号为武王的,他的封国为魏,为什么就不能称魏武王呢?如果像那些因此而否定曹操墓的说法,那么齐桓公的国号是周王室给他的封号,桓公小白就是周王朝的臣民,齐桓公就应该叫周桓公了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郑桓公”、“鲁桓公”、“秦桓公”、“宋桓公”、“卫桓公”等这么多桓公了呢?总是要有个区别的。

  称曹操为“魏武王”这个词不是我们今人的首创,早在曹操去世不久的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上即有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因此,为什么曹操墓中就不能出有魏武王石牌呢?这个称谓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曹操墓葬的真实性。因为曹操死于建安二十年正月,然后东汉政权赠他谥号为武王,二月就入葬了。八个月后,曹丕称帝追尊其父亲为武皇帝,此后就称其为武皇帝了。也只有这个短暂时期才能称魏武王。

  曹丕追尊他为武皇帝后,后人就称其为魏武帝了。那么,为什么后世人可以称他为魏武帝,而在魏武帝之前就不能称他为魏武王了呢?

  关于有的学者称文献中从来没有称他为魏武王的,这只能说明他无知,掌握资料不全,或根本就不愿深入研究。其实在唐初宰相房玄龄所著的《晋书》、唐杜佑《通典》、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东晋常■的《华阳国志》、 宋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都有称曹操墓为魏武王的记载,凡此种种,不下数十篇。如此浮躁,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从此也看出这些人的水平了,对其他问题的质疑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三、关于魏武王和《鲁潜墓志》上武字和魏字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铭刻专家赵超指出:魏武王的“魏”字,和现在我们写的“魏”字不一样,是在“委”和“鬼”两个字中间加了一个“山”字,这是在秦汉时期大量出现的标准写法,东汉晚期也是这样,魏晋以后就改变了。北朝时期,就把“魏”字的“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了。再晚一点,这个“山”字完全消失了。我们通过这个字的写法,能够把它的时代判定在东汉到魏晋时期。

  郝本性先生指出:《鲁潜墓志》是标准的隶书八分体,研究文章正式发表过,10多年来也没人提出过异议。偏旁混用在魏晋南北朝很常见,这叫“碑别字”,当时乌龟的“龟”字,有160种写法,陆明君的《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中,把“止”、“山”混用当做一个典型的例子。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