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议声中登上“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宝座的安阳“曹操墓”,近日又被23名学者联手质疑纯属“人为策划、蓄意造假”。“打曹派”甚至开始重演“周老虎”事件中的著名戏码,要求跟“挺曹派”以命相赌。
而本周,身陷尴尬境地、遭人口诛笔伐的文化遗产又何止“曹操墓”一个。北边,总投资120亿元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了申遗达标,开园前夕又对部分刚建成的建筑进行“拆建”,被指为“烧钱”。南边,湖南衡山南岳大庙为了申遗筹款,通过一场听证会成功地将门票从每人40元调整到50元,被指为“圈钱”。
随着此类新闻越来越频繁地涌现,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负面形象、混乱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那些自家身份尚不过硬的遗产,如“曹操墓”,几个月前还声称“不追求商业开发”,而今转眼间就完成了征地、建馆、修筑“商业运作”公路等一连串工程,吆喝着“门票每人60元”迎客;那些身份确凿但名头不够响亮的遗产,则排起大队,砸下几亿、十几亿元重金申遗,并不时被曝出197万元兴修一座五星级公厕之类的创举;至于那些已经拿到“世遗”金字招牌的遗产,却并没有因为成了摇钱树而受到优待。有报道披露,虽然热门景区大都游人如织,门票收入可观,但除去上缴地方政府和支付庞杂运行费用外,最后落到保护上的资金普遍不到门票收入的10%。
种种迹象表明,当下各地热衷拿文化遗产说事儿,多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在发展冲动、政绩冲动下,重开发、轻保护,快投入、多产出,短视行为不一而足,说涸泽而渔亦不为过,其中最为突出、最引发民怨的做法就是准备申遗要涨价,申遗成功更要涨价。从深层次看,对任内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长的过度追逐,已经让不少地方政府公司化,结果导致包括考古在内的文化事业产业化倾向日趋严重。尽管先人所遗或自然所赐的种种资源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属公众,却常被其所在地绑上了竞争战车,当成挣钱项目运作。在近来的新闻报道中,时而出现三五地方共争名人故里,时而出现多地大拆大建、劳民伤财“申遗”,时而又出现“申遗”变“毁遗”。这些看似矛盾的事情,实际都源于一城一地对项目短期盈利的功利考量,既无关文化,也无关公益。
遗憾的是,尽管深知地方政府有将文化遗产、哪怕是备受争议的文化遗产立马“变现”的冲动,一些专家学者和主管部门却并没有及时上前踩几脚刹车。专家学者中,一些人受邀当上了各地政府的参谋,为这个或那个“重大发现”背书,另一些则积极投身一场场并非纯粹的学术之争,赌咒发誓以命相搏。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对一些项目的匆忙定性,不但为地方火速开发获利壮了胆,更因为过程有失严谨、学术公信力不足,导致权威部门在不断升级、炒作气息浓厚的争论中始终相当被动。
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首先要有起码尊重,然后才谈得上合理利用。只为稻粱谋、只为名利争的保护只会带来对遗产的破坏、对文化的侮辱。这些年来不少人爱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文化显然已难以承受越来越多的索取,而华丽的大舞台上要是只剩“名利”唱戏,那就很容易唱成一出闹剧。毛颖颖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