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由于表演艺术的中心地位由歌舞向戏剧艺术转向,因此宫中舞人亦少有机会像其他朝代舞人那样有杰出的表现。那些以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创造了美的艺术、给予贵族阶级以享乐与欣赏的舞人本来地位就十分卑微,在表演歌舞萧条的清王朝,地位每况愈下。今日在史料中可查到的关于舞人的记载如凤毛麟角。
清代虽尚存贵族私养家伎或邀伎人表演的事情,但已属前代遗风。比之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代的贵族士大夫的气派已相去甚远,差不多仅属风流雅士之举了。明清之交偶然被人们记得的舞人有冬儿、陈圆圆和郎圆等。冬儿、陈圆圆为田宏遇所养的家伎,后不知何故转到刘季平的名下。郎圆在贵族的家庭夜宴上跳过唐代著名的健舞《柘枝》。这被吴伟业在他的《临淮老妓行》、《宫闺小名录》诗中记录下来。吴伟业赠诗有:“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
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有个浣梅影居士,曾为他家的12位伎人立了一本小传,叫《天台仙子歌》,写下了每个人的姓名、籍贯、特长,还画了12帧小像。其中“第八仙子蒋翠羽,云间人,资性明敏,乐府技能不假师授,爱曳长袖,善舞大小垂手”“第九仙子汪清锁,姑苏人,工吹笙,歌舞尽善,人亦明达”。
清人徐五庸,是位著名的拳术家,晚年养一婢女叫珠娘,珠娘“腰细善舞”。徐五庸亲自传授她武术。徐五庸死后,珠娘名噪一时,人们称她“青楼之侠”。不少诗人为其赋诗,画家钱梅庵也曾为其画像,称《珠娘拳式图》。这个舞武双全的艺人,在舞蹈中又兼有武术之健勇,方使得她得以名噪一时。
清人杨序立,江南武进人,“家多伎乐,率善歌舞”。他经常沾沾自喜地欣赏家伎们的精彩表演。
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苏州名妓张忆娘,色艺俱佳,为当时艺人之冠。时人蒋绣谷为她画了一张簪花肖像画,许多达官学士都为这张画题诗。苏州尤侗诗有“当场一曲浣溪纱,可是陈宫张丽华”句。张忆娘表演的西施歌舞美妙绝伦,诗人惊叹其美,犹如南朝末代皇帝陈后主(陈宝叔)的宠妃——媚丽善舞的张丽华。即便如此,她和其他舞人一样被后人知晓多靠诗画的偶然记载和留存。
清代粉影人物纹瓶上所绘舞伎图,舞者盛装,做“双托掌”姿,正举步向前,表情妩媚,是贵族之家家伎舞蹈的写照。清代吴焯《乐舞图》上,一群女子正在风景如画的园中奏乐舞蹈。图的左边是10个准备演乐的女子,右边是两个舞人,在箜篌、拍板的伴奏下起舞。这里表现的舞蹈大多为宴乐表演场面,舞蹈形象有许多相同之处,舞者的服饰大多为长袖曳地长裙,身佩轻纱飘带。手臂的舞姿均为或上展,或侧扬。体态多为曲膝、微蹲、含胸、低眉状。体态含蓄、内在、拘谨而抑郁,与我们所看到的现存唐代舞蹈形象资料上开朗、奔放、明快的舞风形成鲜明对比。这大概多少显映了走向封建王朝末期清代宫廷的趣味和情调吧。
比起上述舞人的命运而显得幸运的是清末著名舞蹈家裕容龄(1882—1973)。这种幸运主要来自其贵族出身。因为父亲是清朝高官,她在宫中被称为寿山公主——因受宠于慈禧太后被其认作干女儿。酷爱舞蹈的天性使她与舞蹈结下不解之缘。1895年,裕容龄随出任日本公使的父亲去日本读书。因其喜爱日本古典舞蹈,父亲又不希望她在外抛头露面,便给她请来了东京红叶馆的专业舞蹈教师。1901年,她又随出任驻法外交官的父亲到达法国巴黎,投师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门下学习舞蹈。归国一年后,1904年阴历五月初三,出任清宫御前女官的裕容龄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专场表演舞蹈。在此前后她亦有多次表演,表演的节目有她从国外学的《西班牙舞》、《希腊舞》等,还有她自编自演的中国舞蹈《菩萨舞》、《如意舞》、《扇子舞》、《荷花仙子舞》等。1907年,25岁的裕容龄因其父病重,请准出宫。1973年,裕容龄与世长辞,她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极其宝贵的《清宫琐记》,并在中国舞蹈史册上留下了一行值得人们记忆的足迹。
(摘自《中国艺术史·舞蹈卷》)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