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俗”之风何以成气候?误读大众审美情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三俗”之风何以成气候?误读大众审美情趣

2010年08月18日 13:28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然而,总有些人找出“市场需求”、“大众口味”、“吸引眼球”等理由为其开脱——

  “三俗”之风何以能成气候?有人将之归因于市场,认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销者不得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来提供产品,以至百般迎合、讨好消费者口味,于是有了媚世、媚俗之作。

  以献媚取悦于人来讨得几个银两,本来就够猥琐了,如果所媚之俗是“通俗”之俗倒也罢了,毕竟面向大众的产品通俗化才易流行,才打得开市场,可偏偏却是庸俗、低俗甚至是恶俗之“俗”。这就让人不可理喻了,难道这种“俗”就是大众喜爱的口味?显然,这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误读。

  这样的误读从何而来呢?

  在文化市场开放之初,外来的快餐文化引领着大众文化的潮流,这些洋快餐虽有不少“垃圾食品”,由于饥不择食,人们仍吃得津津有味,但这决不意味着大众的文化品位就在这个档次。如果说,因为快餐文化的流行而使文化生产者认为它正合消费者口味,那也不是什么过错,但是,当文化产品过度娱乐化并最终走向庸俗、低俗而生产者还嚷嚷着是满足大众口味,就明显是故意误读了。

  这“故意”背后隐藏了两种见不得人的心思,一种是有些所谓的文化人压根就没文化,做不出货真价实的东西,而拿粗制滥造的货色出来吆喝,毕竟底气不足,怕一锅烂“菜”无人问,只好一个劲加麻辣、加鸡精,搔首弄姿、装腔作势、玩无聊的噱头、抖粗鄙的笑料,以俗不可耐来“媚”得几个笑声给自己打打广告。还有一种是有些不法奸商,他们打进文化市场要的就是暴利,他们有意把消费者想得和自己一样低俗、阴暗,并为“媚”这低俗,不负责任地往“菜”里加各种色素毒素,再把那些为了出名连脸面都不要的角儿拉进来和着绯闻、隐私一顿爆炒以制造卖点。更有甚者,昧着良心直接加进不堪入目的精神毒品来诲淫诲盗,这种不择手段的恶俗之举实在无异于谋财害命。

  庸俗、低俗之作让一些本来不俗的文化人眼见着这种文化垃圾比他们精心打磨的东西来钱更快,也忍不住自贬身份主动媚俗。他们放下身架开起“大排档”,把完整的精品肢解了加上媚人的包装零售,把好端端的经典也一股脑儿水煮了。当这等真文人也加入到急功近利的行列,“三俗”泛滥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见,“三俗”泛滥决不是大众的文化口味催化的,反倒是这种泛滥会伤了人的脾胃,摧残人的审美判断力。它之所以仍能大行其道,除了有专门的“托”帮着叫好喝彩,有一路绿灯的传播渠道,就是有些人真被这种文化垃圾毒害致残,错将垃圾当营养,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涉世未深的孩子。这些孩子被“毒奶粉”喂养,吃着垃圾食品长大,扭曲的价值观熏得他们分不清荣辱美丑,一不小心还被诱骗染上精神毒品之瘾,任家长如何呵护也难逃这种污染的环境。不知那些赚着昧心钱的“文化人”能否听到家长们苦苦的哀求:救救孩子!

  为了拯救孩子,我们也当狠刹这股“三俗”歪风。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当起文化传承和塑造灵魂的神圣使命,使出看家本领,精心烹制一道道能占领市场的无公害精神食粮,滋养人的心灵。那些文化传播单位更当扪心自问:是否为“三俗”提供了舞台?是否为“三俗”开设了频道?文化传播者应当也是市场的把关人,只有自身提高审美力,把住道德底线,才能还市场一个清风扑面的文化生态。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消极病态的文化能毁掉一代人,而积极健康的文化能强壮一个民族。通俗文化往下引导会蜕变成残害灵魂的“下三滥”,而往上提升却能引领大众崇尚高雅。那就让我们一起呼唤:再多一点鲜美的风味“菜”和特色“菜”来改善通俗之风,相信那些值得回味的通俗文化在经受了岁月洗礼后,终将成为经典之作。(黄晓红)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