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社火了,“社员”却买不起电视机
在2006年那个梦圆的顶点,徐德亮激动地说道:“很多人会奇怪,德云社为什么会成功,它到底是怎么成功的?我认为,德云社的成功是必然的。”
当时,他毫不怀疑地认为,“作为德云社中一员,我很自豪,我有为我们自己骄傲的资本”。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2008年9月,徐德亮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布声明,与另一成员王文林一起退出北京德云社。这是自德云社建社以来首起成员退出事件。
是什么使徐德亮幻灭?收入。2008年,郭德纲以上年收入1570万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19位,据媒体报道,其座驾已换成价值43万的克莱斯勒300C和130多万的奥迪Q7。而徐德亮呢,公诸于众的离开理由是“收入太低,以至于买不起电视机”。
人们不愿质疑这位名校毕业、学究气十足的才子型相声演员是在扯谎,也不愿意相信郭德纲的德云社内部竟如此分配不公。直至两年后的2010年8月6日,出走又一次上演,同样是在博客上宣布消息,同样是德云社的重要成员,区别在于,何云伟和李菁与德云社脱离干系,正是德云社遭遇建社以来最大危机之时。
这一次,何云伟在接受少数几家媒体采访时表示,退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因为德云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由此萌生退出的想法早就有了。从2010年初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参加过德云社的演出,即便网上公布的节目单中有他俩,实际上也是偶尔为之,一两场罢了。“可以说,这些年我是碍于师徒情谊参与德云社的演出,实际没有劳务关系,他们也没给我上‘三险’”,何云伟表示,“我和李菁一商量,退出是早晚的事情,那就这么办吧。”
根据何云伟的说法,退出之际,他们连“下家”都还没有找好。如此慌不择路,自然令人联想到“大难来时各自飞”。可是比舆论压力更猛烈的是求生存的欲望,他说:“为了发展和进步,我们不得不说出口。”
迷雾在“钢丝”中扩散,仿佛为了克服不祥的预感,其中一个留言说:“即使就剩老郭一个人了,我们也爱听他的单口相声。”
当“德云”成为德纲开涮的讲坛
生于1973年的天津人郭德纲是一个年轻的“老相声演员”。
8岁学习评书。13岁,同龄人在读初中,退学闯艺的他已经迎来人生的首次登台,在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举办的消夏相声晚会中演出。
从15岁到22岁,郭德纲三次闯北京,前两次均告失败,返天津市红桥文化馆工作,拜同在文化馆工作的两位相声界前辈靳金来和杨志刚为师;第三次,终扎根北京,落脚于一个小京剧团。
又过3年,25岁的郭德纲终于在北京等来一次登台机会,在“京味茶馆”里说上相声。26岁,他拜民间艺人金文声先生为师、义父。在此期间,郭德纲拉上另外两位相声演员,长辈张文顺和小辈李菁,进驻大栅栏内的广德楼,办起只有三个人的“北京相声大会”,听一场10元。
2003年,而立之年的郭德纲参加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出师不利,只得组委会送的一个特别奖。第二年,他拜相声名家侯耀文为师。这年10月,他参加的“濒临失传相声专场”被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开心茶馆》节目看中,在电台开始了专场联播。郭德纲渐渐被听众熟知,有了名气。
2005年,“北京相声大会”更名为“德云社”。此后,别出一格的郭德纲获得京城一些文化推手和媒体记者青睐,以“相声救星”、“草根英雄”形象,红遍大江南北,并有了自己的相声粉丝,称为“钢丝”。
面对不同人群,郭德纲积下不同的名声。为数众多的铁杆“钢丝”说,“每天不听他的相声就睡不着觉”;一手为他捧哏的京城诸媒体对他的印象是“为人义气,出手大方”;和他更亲密的师辈、同辈甚或徒辈却有出人意表的评价——“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损人利己”、“诽谤生事、”、“爱个小财”等等。
“身上江湖气越来越重,他早晚要出事,别简单看成是和北京台之间有什么恩怨。”作为长期的合作方,北京电视台一位编导在8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