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8岁。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科学界“三钱”。1992年6月28日,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去世、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去世,如今,“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的驾鹤西去,标志着“三钱”时代终成绝响,。
“三钱”之钱伟长,曾是国家领导人,但是喜人称呼其为“钱校长”。从“钱主席”、“钱院士”自贬身份,钱伟长的“去官本位”、“去行政化”的思维路径,或与其第三代留学生的身份有关。
科技强国的第三代留学生
据家谱记载,“三钱”同出一个家族——他们都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之后。“钱王”后人曾被人编成了绕口令:“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院士”。
钱伟长是“钱王”第34世孙、四叔则是国学大师钱穆。钱三强的父亲则是曾主张废除汉字的思想家钱玄同。而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是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生物化学家。
与钱伟长同届留英的林家翘教授,今年已经94岁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钱伟长)非常能干、非常聪明、非常有领导才能,他绝对是一个人才。我后来知道,他出生在无锡的一个学术世家,所以他有这种能力并不奇怪。”
不同于第一代留学生的“洋务救国梦”、第二代留学生的“革命救国梦”,以“三钱”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他们的梦想则是“科技强国”。
1946年5月,在美国事业如日中天的钱伟长一心回国。他自问:“我爱国吗?干嘛有本事为外国人服务呢?”他多次向自己的导师——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提出回国的要求。
终于得到同意的钱伟长从洛杉矶搭货轮回到上海,1946年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清华园。9月,妻子孔祥瑛带着已经6岁的儿子元凯从成都来到北京,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钱伟长曾回忆说:“19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结婚。他来看我,发现我很可怜。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回国之前,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金。钱学森说,美国特区研究所(GPL)还希望我回去。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于是我到美国大使馆签证。(签证官)问我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忠于中国还是美国?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怎么能忠于美国?我就填了一个NO。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们不让我去了。”
不仅是“三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大批人学成后回到当时十分落后的中国。据统计,1950年滞留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有5000余人,而1950年代末回国人数达到2500人,中国两弹一星功臣23人中,有21位是第三代留学生。
钱伟长何以成为万能科学家
“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钱伟长曾经回忆说,“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
在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看来,钱校长的学术领域之广,从一次演讲就能看出。“他(钱伟长)讲的是一个人类学课题:契丹族的起源与流变。他用语言学等综合方法来考察契丹族起源、发展,考辨其迁徙路径等等,一个数学和力学专家,有这样精深的人类学研究成果,让我吃惊。”
钱伟长推导过13000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发明了获奖的“钱码”。
钱伟长回忆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
如今,钱校长与世长辞。在上海大学,道路两旁的树木间拉起了黄丝带,绵延几十米,一旁还拉出了悼念横幅——“钱校长一路走好,来世还做您的学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海滨 实习生 郭佳|北京报道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