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鼓励民间文化繁荣发展,但民间文化发展起来了,做出了成绩与影响,面临的却是冷面孔、冷处理,甚至被拆迁的命运。
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已三次易址,如今再次面临拆迁,矗立在废墟中,马未都称并非“钉子户”,只是希望协商寻找新址。作为民办博物馆,身份尴尬,民办馆经营者呼吁国家出台相关管理法规。(《新京报》8月8日)
我们知道,有时城市整修道路,看到一棵古树,会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古树成为道路中间的风景,而这并不影响道路的畅通。朝阳区规划大山子区域的新城建设,为什么就不能空出一片土地,让观复博物馆成为新城区的一个文化景观呢?
同为朝阳区,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在著名作家巴金的倡导下,由国家领导人特批,北京市政府协力,在经贸大学北边建立起来的,使高楼林立的社区,有了一丝文化气息,亚运村东北边的炎黄艺术馆,也是由我国著名画家黄胄先生发起创建的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艺术馆,如果这片城区只有高楼没有这样的文化空间,城市生活将是多么单调乏味。相比之下,北京南边的新城、望京新城、天通苑新城,都没有可资称道的公益性博物馆、展览馆,当地市民无法分享城市生活里应有的文化休闲。
现在我们看到,马未都先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基本做到了私立博物馆能够经营持平,这与众多经营困窘的私立博物馆相较,殊为不易,更难得的是,2007年,观复博物馆由个人管理改为理事会管理制,全部理事承担起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马未都要将私立博物馆变成社会共享财富,今年6月,马未都又宣布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
马未都先生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诚意,现在需要有关部门有一个呼应:当民间社会为文化公益奉献之时,管理部门如何通过行政力量,让民间文化得到保护与受到应有的尊重。
可惜,马未都先生创办的私立博物馆,到现在还没获得一个符合实际的身份,本来有过的民营事业单位身份,也被“踢了出来”。我们总在倡导保护传统文化,鼓励民间文化繁荣发展,但民间文化发展起来了,做出了成绩与影响,面临的却是冷面孔、冷处理,甚至被拆迁的命运。
北京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正在展开,我们希望建设新经济与生活区,一定要将文化与体育设施规划进社区,不能一眼望去全是写字楼与居民楼,不重视文化体育的城市,居民不仅没有幸福感,人与人之间也会缺少和谐关系。
博物馆是提升民间文化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空间,每一件文物与藏品背后,都有历史故事渊源,都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力,增加人们的人文情怀,民间收藏家将树都种了起来,我们有关方面为什么不浇浇水培培土,使其花开叶茂、果实丰硕呢?
□吴祚来(文化学者)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