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离去了,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学业和学术经历,却引发人们对教育话题的思考。我也不禁想起9年前对钱伟长先生的一次采访。那是在北京全国政协宾馆里,钱伟长先生跟我谈起他的一段人生经历:
1931年9月他刚跨进清华校门刚两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钱老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但他立即意识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必须科学救国。于是,他毅然决定改学理科。当时他的物理、化学的基础一团糟,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先生不同意。但钱伟长执意要学,系主任只好让他试试,但开出条件:每门课都要过70分,不然,第二年就得回原系。钱老拼了命努力,最终实现了夙愿,走上了科学之路。
作为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先生对学生的要求是颇为严格的。但是,他能让入学考试物理只得5分的钱伟长试一试、进而转学物理专业,风范使人景仰,气魄令人叹服。不能想象,假如他一口拒绝了钱伟长的转系申请,连试一试的机会都不给,其结果,是否会浇灭一位青年学子的科学梦想?是否会断送一位偏科学生的科学前程?
从一位文科学生到科学巨匠,钱伟长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思索。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就倡议“拆掉四堵墙”: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在钱伟长的教育思想中,有三个“反对”非常鲜明:反对文理分科,反对一考定终身,反对划分重点非重点学校。针对中学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文理分科现象,他甚至有些痛心疾首说:“把历史、地理从理科生的课程中剔除出去,不学历史不学地理,怎么让学生爱国?”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为一些教育弊端改不改、怎样改而争论、纠结、扯皮。就拿文理分科来说,阻碍教育发展、妨碍人才培养的事实几乎人所共知,可是,有些人却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考试负担为由反对改革。从中学起就把文和理分成两条平行线,大学里转系、转专业壁垒重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宽口径,厚基础,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还能培养出来吗?这样简单的道理其实人人都懂,甚至用不着用科学大师们的经历作为例证,可是,改起来为什么就这样难呢?
袁新文(本报记者)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