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风气曾影响标点符号 中国将再次大修"国史"(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政治风气曾影响标点符号 中国将再次大修"国史"(2)

2010年08月09日 04:4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何存有缺憾?

  政治风气影响标点符号

  新京报:“文革”期间,当时的政治风气对点校工作是否有影响?

  徐俊:这在当时是很难避免的,当时学术界提倡“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具体到点校工作,要求尽量简洁,因此学者们做的很多校勘、考证工作并没有能够在校勘记中充分体现,某种意义上说,点校本并不能全部反映当年工作的实际水准。

  新京报:这带来了什么样的实际影响?

  徐俊:在力求简单的思想指导下,有几部史都没有采用底本校勘的方式。

  每部史书在历史上都有众多不同版本,这就要求我们整理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好的底本。但点校本中部分史书采取了“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做法,也就是不用某本作为校勘底本,而是多本合校,觉得哪个本子文字好就直接采用哪个,不出校说明。

  这是受质疑相对集中的地方,这次修订我们要求每部史都必须确定好的底本,彻底解决“不主一本”的问题。

  新京报:政治风气有没有给内容方面带来什么影响?

  徐俊:政治风气对点校本内容的实质性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政治对点校工作影响最大的时期,是1967年的短暂恢复阶段。那个时段,要求在点校工作中突出政治,强调连标点符号也要讲阶级斗争,认为“凡是美化帝王将相、宣扬封建道德、污蔑劳动人民的语句,不应用感叹号”,如《明史》里这样的一段话:帝(崇祯)出宫,登煤山,望烽火彻天,叹息曰:“苦我民耳!”当时认为“苦我民耳”是骗人的鬼话,决不能用感叹号,要改用句号。

  新京报:这些都是时代观念的局限。

  徐俊:是的,不仅是标点,在分段提行的问题上也讲阶级斗争观点,按照体例应该按年月来划分的,但由于要突出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当时就要求遇到农民起义就提行,如涉及陈胜、吴广、黄巢等人的内容都进行分段提行。现在的点校本《三国志》、《陈书》、《周书》,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形。

  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文革”期间,1967年短暂恢复阶段的做法,但这个时段的点校工作,没有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所以在现在通行的点校本中没有留下明显痕迹。

  重修国史各方态度?

  专家呼吁,温家宝批示

  新京报:学术界是怎么看待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这些瑕疵的?

  徐俊:点校本出版后,学术界有不断讨论的札记文章,甚至有的还写出了专书。

  新京报:这次提出修订经历了什么过程?

  徐俊:作为点校本的组织实施单位,中华书局一直关注这些意见,也觉得应该趁当年参加点校工作的部分老先生、中华书局参加过点校的一些老编辑都还健在,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的时候,尽快组织修订。

  新京报:做了哪些准备?

  徐俊:2005年,我们对1958年到1978年点校本整理过程中的全部档案进行了清理,同时组织专人从编辑角度研究每史都存在哪些问题,形成了调研报告。

  新京报:调研报告都提交给哪些部门?

  徐俊:调研报告呈送出版主管部门,我们广泛听取意见,还向学术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任继愈、何兹全、冯其庸四位老先生作了汇报,修订工程开始后,任继愈先生担任总修纂,另外三位先生担任学术顾问。

  新京报:老先生们的呼吁有作用吗?

  徐俊:在他们呼吁下,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分别对修订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修订工程获得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金支持。

  修史力量水准如何?

  修史水平位于最前沿

  新京报:这次修订有多少人参加?

  徐俊:这次共有200多名学者参加,大多来自高校,也有来自科研机构、文博系统。

  每部史都确定一个修订承担单位和主持人。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这些主持人的学术水平与以前的学者相比如何?

  徐俊:目前各史主持人都是各断代史和专书研究的权威学者,这支队伍代表了断代史和基础文献整理的最前沿水平。

  新京报:这次修订与三十年前比较,社会和学术环境有什么变化?

  徐俊:因时代变迁,学术风气变化很明显,如现在的学术考评重论文、论著,轻典籍整理,对包括修订工程在内的古籍整理工作,都有不利的一面,导致参与者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修订工作上。

  新京报:与上次相比,现在研究有哪些有利条件?

  徐俊:30年来,在文献研究的深入、善本和大量海外古本的利用、出土的文献、简牍,以及检索技术的进步,都对修史有益。

  新京报:对目前修订的阶段成果,你怎么评价?

  徐俊:已通过评审的各史样稿普遍受到肯定,我个人对新的升级版本有充分信心。

  □本报记者 钱昊平 北京报道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